近年来,很多子女担心父母沉溺网购或保健品夸大宣传“一掷千金”,或财产分配不清,要求立遗嘱或控制其养生网购消费;而父母则反感被干涉,甚至觉得子女“惦记”自己的钱,由此引发的家庭矛盾屡见不鲜。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如何妥善处理父母财产和消费问题,成为一些家庭矛盾的焦点。
家庭因“钱”生隙案例频发
“我真没想到,提一句‘立遗嘱’会闹成这样。”近日,家住滨海新区茶淀街的王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经历。他朋友的父亲突发心梗去世,由于没留遗嘱,他朋友兄妹二人为遗产分配闹上法庭。由此他联想到自家,父亲去年去世,给母亲留下房产和不少存款。母亲年龄大了,而且身体不好。为了避免和哥哥姐姐出现朋友家的类似情况,王先生委婉地向母亲提议提前规划财产,没想到母亲当场翻脸:“我活得好好的立遗嘱?你就盼着我死?”从那以后,母亲总觉得王先生在算计她的房子和存款,还嚷嚷让他搬走。“本来我和哥哥姐姐关系很好,这么一闹倒像是我真有所图了。”王先生无奈地说。
52岁的武女士最近和母亲闹得很不愉快。原来,武女士发现母亲频繁在网上购买所谓的“保健药品”,短短三个月就花了近5万元。因担心母亲继续上当受骗,武女士便提出由自己来管理母亲的退休金和存款,却遭到母亲强烈反对。“我花自己的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为什么要让你管?你是不是惦记我的钱?”母亲的话让武女士很委屈。
子女该不该管父母的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老人财产和消费问题已经成为一些家庭矛盾焦点。据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37.4%的城市退休老人表示曾因经济问题与子女产生矛盾,近40%的人对父母的财产分配方案表示担忧。而最高人民法院202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涉老年人的财产继承和赠与纠纷案件同比增长21.3%。
那么,子女该不该管父母的养老钱?记者就“子女是否应该介入父母财产管理”这一问题,随机采访了70多位市民,呈现“支持”和“反对”两极分化现象。有意思的是,表示“支持”的大都是子女,而“反对”者都是老人。支持者认为,子女有责任帮助父母规避风险,以免造成损失,同时提前沟通财产分配问题,可以减少日后兄弟姐妹间的矛盾。反对者认为,父母辛苦一辈子,花自己的钱还要子女批准?有些子女嘴上说“为你好”,其实是想控制父母财产。“父母和子女对‘钱该怎么花’看法不同,强行干预易导致冲突。”74岁的赵先生说。
在尊重与沟通中寻找平衡
面对父母财产和消费问题引发的家庭矛盾,究竟该不该和父母聊“钱”?又该怎么聊才能避免冲突?
“其实矛盾的根源,是代际观念差异与信任危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徐诺分析认为,“钱”会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观念差异,老一辈通常认为“谈钱伤感情”,而年轻一代更倾向“明算账”;二是权力争夺,父母担心失去经济自主权,子女则焦虑“未来负担”;三是信息不对称,老人对新型诈骗手段了解不足,子女又对他们的判断力没有信心。“还有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信任缺失。许多家庭缺乏平等沟通的基础。子女以‘为你好’之名接管财务,父母却感到被当成‘小孩’对待。”徐诺表示。
“父母的钱,归根结底是他们的养老保障,产生家庭矛盾在所难免,家庭成员要在尊重与沟通中寻找平衡来解决。”天津市惠家社区发展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赵恩敏表示,良好的沟通是家庭和睦的关键。子女应该学会用平等、善意的态度与父母沟通,避免使用攻击性的语言或行为。在沟通过程中,子女应该尊重父母的意愿和选择,同时也要表达自己的关心和担忧。父母也可以主动和子女沟通自己的想法和规划,听取他们的建议,共同制定合理的财产管理和消费方案,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记者 刘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