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日期:10-08
字号:
版面:第A04版:城市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刘俐煌

  因为调研,我走进了南安黄仲咸纪念馆。这是我在厦门职场打拼的第十一个年头,有点疲累,也有点迷茫。没料到,纪念馆红木门后的一切,会轻轻拨开我心中关于“人生意义”的迷雾。

  推开纪念馆的木门,暖光先落在红砖门楣下的展窗里。窗内,一顶深灰色呢帽静静地躺着,帽檐磨出细密的毛边,衬里的缝线松脱了几处。这是一顶陪伴黄仲咸先生超过30年的帽子。展窗另一侧,厚厚一沓泛黄的信纸堆叠着,是各地学子写给黄爷爷的感谢信,有一封字迹带着少年人的工整与郑重:“黄爷爷,谢谢您资助,我考上了师范,以后要回乡村教书,像您一样,给更多孩子带去希望……”

  一个人,节省得让一顶帽子陪自己好几十年,却愿意把毕生积累的财富都捐给素不相识的孩子,这位爱国华侨、著名的慈善家究竟怀着怎样的赤诚,能把“节俭”与“慷慨”藏进一顶旧帽、一沓书信里,让“裸捐”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符号?

  纪念馆中央的玻璃展柜里,一张泛黄的A4纸格外醒目,是黄仲咸戴子媛伉俪用钢笔书写的《黄仲咸先生遗嘱》,将南安必利达大厦、厦门必利达大厦、香港中行寄存的11000两黄金、厦门中行800多万元人民币存款、南安水头镇60亩地皮的使用权及其全部收益,悉数捐赠给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

  “必利达在印尼语中是灯塔的意思。黄仲咸先生建这栋楼,是想让它像灯塔一样为侨胞引路、为公益发光。”纪念馆的讲解员在给一群小学生讲解。“黄爷爷的大厦怎么当灯塔呢?”身后传来稚嫩的声音。“当年,黄爷爷在厦门建设必利达大厦,不仅给侨胞提供办事便利,更把大厦租金收入投入公益。比如,有侨胞来厦门创业遇到困难,大厦工作人员会帮忙对接,给予必要的帮助。这就是黄仲咸先生心里的‘灯塔’,是能给人温暖和方向的地方。”

  听到“方向”二字,我心里猛地一震。这几年我总焦虑“下一步该怎么走”,却没想过,真正的方向不是追着名利跑,而是像这“灯塔”一样,给别人带去温暖。

  展区循环播放着黄仲咸先生接受采访的视频,他说:“国家要强大,一定要重视教育。”这让我想起了陈嘉庚先生“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的坚定决心。黄仲咸先生“戴三十年旧帽”的节俭、“建灯塔大厦”的远见,与“不得留予亲属分毫”的慷慨,分明与嘉庚精神一脉相承。“南安陈嘉庚”的称呼,从来不是简单类比,而是两代爱国侨领对“人生意义”的共同回答——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照亮更多人的路。

  “老师,我以后也要当‘小灯塔’!”小女孩举着笔记本,上面用彩笔写着“旧帽子里的大爱,遗嘱里的家国,大厦里的灯塔”。孩子的声音清脆,轻轻落在每个人的心里……

  乘车经过一所小学,车窗外,崭新校舍里传出琅琅书声,奔跑的孩子们脸上带着笑——这不正是黄仲咸先生遗嘱里“育英才、强国家”的期盼,不正是旧帽、“灯塔”大厦与感谢信里藏着的对“人生意义”的最动人的诠释吗?我终于明白,人生的意义从来不是拥有多少,而是留下多少;不是活得多耀眼,而是照亮过多少人。

  这,就是黄仲咸先生用一顶旧帽、一栋“灯塔”大厦、一纸遗嘱,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答案,也是我想要坚守的方向。

  

  征文启事

  欢迎广大海内外读者踊跃投稿,共同书写黄仲咸先生感人至深的大爱故事,传递公益正能量,弘扬时代主旋律。

  

  ●征文时间:即日起至11月21日

  ●征文内容:凡与黄仲咸、教育、慈善相关联题材都可以投稿。欢迎海内外读者投稿,特别欢迎亲历者赐稿。以下写作角度供参考:

  1.我与黄仲咸的缘分;

  2.我与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的故事;

  3.黄仲咸精神激励我成长;

  4.慈善助学改变我一生;

  5.慈善之光温暖城市;

  6.投身公益我快乐;

  7.海外华人的故乡情怀;

  8.榜样之光引领我;

  9.探秘慈善事业的长青之道;

  10.论黄仲咸慈善模式的创新价值;

  11.解密华侨捐资助学的初心;

  12.解读“奋斗、奉献、博爱”精神内涵

  ●征文要求:紧扣主题,题目可自拟,要求内容真实,言之有物、情感真挚、语言生动。以记叙文、议论文为主,篇幅800—1000字为宜。投稿作品须是署名作者自己所写、首发,严禁抄袭。

  ●投稿须知:

  1.投稿邮箱:csfk@xmrb.com,投稿作品请在邮件主题注明“黄仲咸征文”+作品名称+作者姓名;

  2.投稿者须写明个人信息:姓名、电话、地址等;主办方有权对作品进行修改及传播;作者享有署名权;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主办方拥有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

  ●奖项设置:

  设精品1篇,奖励1000元;美文4篇,各奖励600元;佳作6篇,各奖励400元;优秀作品10篇,各奖励200元。奖金均含税。获奖作者同时获颁获奖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