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近日,“文脉赓续新篇·城韵赋能未来”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党报长春行活动举行。3天时间里,采访团围绕产业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三大主题线路展开深度采访,在产业文化的脉动中触摸城市发展的硬核实力,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中读懂城市的发展脉络,在生态画卷的铺展中感受城市的绿色发展,全方位感知长春在振兴突破与高质量发展中的探索与实践,为城市引流、为振兴聚能。
产业为基 文旅赋能
长春的魅力,藏在产业的硬核实力里,融在历史的厚重底蕴中,显在生态的清新底色上。本次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党报长春行活动围绕产业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三条线,让采访团见证了一座老工业基地如何以文旅为纽带,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
聚焦产业文化,采访团走进长春航空展,感受飞行表演与长春在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的硬核实力;探访中国一汽,见证汽车工业从“制造”到“智造”的跃迁;走进皓月集团,通过“牧场-车间-餐桌”全产业链,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聚焦历史文化,采访团通过探访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新民大街、伪满皇宫博物院,感受长春在保护中更新、在传承中创新的城市治理智慧。尤其是新民大街,“拆围透绿”后让历史建筑与市民生活无缝衔接,每周末的新民市集人气爆棚。由长春日报社旧址改建的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更是成为市民游客深入了解长春历史、城市发展的窗口,讲述城市故事的“活载体”。
聚焦生态文化,采访团打卡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伊通河沿岸、肆季南河、天定山旅游度假小镇,感受长春生态治理的成果,在民生场景中体会“生态惠民”的温度。
四季长春 四时俱好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如今,四时俱好的长春,早已突破季节局限。此次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党报长春行活动虽然在秋季,但是在深度采访中,大家对长春的四季特色有了全面认知——这座城市正以“四季皆景、全时可游”的发展理念,构建起“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玩雪”的产品体系,让长春四季可游。
春季,冰凌花绽放后,百花园、牡丹园、长春公园及吉大杏花节成赏花胜地,找春花、拍春花活动吸引年轻游客;夏季,22℃凉爽气候让长春成为避暑天堂,一年一度的长春消夏艺术节让整个长春沉浸在清凉与文艺的氛围中,成为全国避暑旅游的热门目的地;秋季,54路有轨电车、南湖公园白桦林、长春世界雕塑园、蓝天公园等景致迷人,秋景与文旅体验结合,让秋日长春充满诗意;冬季,冰雪旅游是长春的“王牌”,庙香山、莲花山、天定山、净月潭四大滑雪场各具特色,长春冰雪新天地以520米冰滑梯、1314米雪漂流等项目惊艳,净月雪世界、新民大街等地冰雕雪雕与演出丰富业态,长春多次获“冰雪旅游十佳城市”。
多维推广 擦亮品牌
三天时间里,采访团用文字、图片、视频记录长春的发展变化,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的党报线上线下平台上,让长春的产业故事、历史故事、生态故事广泛传播。通过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主流党媒的集中报道,长春“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生态宜居”的城市形象更加立体,“汽车城”“森林城”“电影城”等品牌影响力也进一步提升。
此次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宣传”与“引流”——它记录了长春的当下,更预见了长春的未来:这座老工业基地,正以产业为笔、文化为墨、生态为纸,书写着全面振兴新突破的时代画卷。这座北国春城,正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精神、务实的行动,向全国乃至世界传递着振兴发展的强劲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