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英歌舞:潮汕乡土的“中华战舞”

日期:10-06
字号:
版面:第A04版:城市副刊中秋特别策划       上一篇    下一篇

  

  ●睦伟

  在广东潮汕地区,每逢中秋、春节等佳节,总少不了舞狮与英歌舞这两项精彩的民俗表演。它们构成了我童年最痴迷的节日记忆。

  舞狮灵动而威武。竹筐般硕大的狮头,嵌着一双铜铃似的炯炯大眼,张合的猩红大口仿佛能吞云吐雾。狮头与狮尾各由一人操控,两人默契配合,忽而扑跌腾跃,矫健利落;忽而翻滚嬉闹,憨态可掬,每每令人开怀。

  相较之下,英歌舞的刚劲勇猛,则同样深深吸引着年幼的我。舞者们身着明艳服饰,面绘夸张脸谱,手持短棒,随鼓点腾挪跳跃,气势磅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英歌舞的认知也越发深入。其雏形可追溯至明代,融合了古代傩舞驱邪纳吉的仪式感、宋元南戏的表演精髓,并吸收了《水浒传》故事题材与南拳刚猛的武术技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逐步定型为今日所见之貌。

  去年中秋返乡,我有幸近距离观赏了一场盛大的英歌舞表演。队伍阵容庞大,领头的是手持道具蛇的“时迁”和持长棍的“鲁智深”,其后紧随“黑脸李逵”“红脸关胜”,以及由男演员扮演的“顾大嫂”“扈三娘”等数十位梁山好汉。队员们双手各执一尺余长的木棍(俗称“英歌槌”),身着传统戏曲中的靠甲,色彩明丽,仿佛唤起了人们对英雄形象的共情与礼赞。

  表演中,“时迁”舞动“长蛇”,腾跃敏捷,引导全场。其余队员则合着锣鼓号角,一边用英歌槌击打出铿锵有力的“咔咔”节奏,一边起舞。其动作融汇了南拳的马步、劈棍等招式,刚劲有力。队形变化繁复,时而如“双龙出海”般气势雄壮,时而如“麦穗翻花”般精巧灵动。节奏由慢至快,生动复刻了梁山好汉攻打大名府的场景,将那份忠勇之气诠释得淋漓尽致,看得我心潮澎湃。

  英歌舞的价值早已超越地域。2001年,它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舞台上的节目《潮起舞英歌》,通过传统与时尚的融合,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与昂扬蓬勃的生命力,瞬间引爆关注,在短视频平台传播量逾亿次。海外潮汕社团在节庆时的英歌舞表演,也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如今,英歌舞不仅是地域文化的瑰宝,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并赢得了“中华战舞”的美誉。这古老的艺术,正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