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紫陌
十岁那年的中秋,月亮是温润的,还有一盏走马灯,也暖烘烘的。
午后,中山路骑楼的影子斜斜地铺在地上,像一块淡墨染过的布。巷子里飘着绿豆饼的甜香,隐约还夹着些桂花的清味。姥姥牵着我的手,本是照常往饼铺走,我却停在巷口不动了——竹筐里立着几盏走马灯,细竹篾扎的架子,裹着半透明的红纸,朴拙又温柔。
最吸引我的,是灯芯旁那个小纸人——嫦娥。素白的裙角仿佛在飘,手里拈着一片桂花瓣,身后跟着一只蹦跳的玉兔,兔子的尾巴尖儿上好像还沾着月光。“姥姥你看!”我拽着她的衣角喊,眼睛睁得圆圆的,“它好像会动!”
姥姥顺着我的目光看去,笑了笑,揉揉我的头发,拉着我走到摊前。摆摊的老爷爷说,点上蜡烛,嫦娥就真的能“飞”。我听得眼睛发亮,攥着姥姥的手轻轻摇晃。她没有多说,掏出零钱递给老爷爷,又去饼铺买了我爱吃的绿豆饼,才让我抱着走马灯,自己提着饼袋,牵着我往家走。
回到家,姥姥在八仙桌上点起小蜡烛,将走马灯轻轻放稳。烛火“噗”地一跳,暖光顺着红纸漫开,嫦娥的影子就映在了灯壁上。不一会儿,烛火烘热了空气,灯芯里的转轴轻轻转动,墙上的嫦娥也跟着动了,玉兔跟在她身后跑,仿佛在追逐月亮。我忍不住伸手去碰灯壁,指尖触到微凉的纸面,又赶紧缩回来,生怕碰散了这一团会动的月光,嘴里不停地念叨:“真的动了!”
那晚的月亮格外圆,挂在阳台三角梅的枝丫间,花瓣上还沾着些许夜露。我抱着走马灯坐在姥姥身边,看嫦娥一圈圈地转,听姥姥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吃了仙药,飞上月宫,从此就和玉兔守着广寒宫啦。”我问姥姥,嫦娥会不会孤单?姥姥笑着摸摸我的头,说有走马灯陪着,她就不孤单,就像我有她陪着一样。说着,她把刚买的绿豆饼掰下一块递到我手里,饼渣落在衣襟上,我也顾不上拍。
后来我渐渐长大,中山路的小巷里添了许多新店铺。玩具店里的玩意儿花样繁多,会发光的、会唱歌的,令人眼花缭乱。那盏走马灯被我收进“藏宝箱”,红纸渐渐褪成浅粉,竹篾也有些松了,再点起蜡烛时,嫦娥转得慢了,影子也淡了。可每次打开箱子,看见那皱皱的红纸和小小的嫦娥,心里还是一暖——仿佛又回到那个午后的巷口,饼香混着桂花香,姥姥的手牵着我的手,温温的。
如今姥姥不在了,走马灯也在搬家时遗失了。但每年中秋,我总会想起它:那盏灯里装着我的童年,化作记忆中的一束光。每逢月圆之夜,它就悄悄亮起,如从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