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春
上周末整理橱柜,翻出一些闲置物品:一套制作月饼的模具,几十个装饼的铝箔盒。手抚旧物,往事如光,照进当下。
购置它们已是好些年前的事了。厦门的中秋特别热闹,不到中秋,便到处可闻骰子撞击瓷碗的清脆声,听得人心潮澎湃,总想为这个节日做点什么。那年便是如此。家里的月饼向来是买的,固然方便,但甜度偏高。父母已不能过多食用甜食,我便决定自己动手。
决心好下,饼却难做。传统白案中,月饼师傅多是镇店的大师,手艺压箱底,远非一朝一夕可练成。我一介烘焙“小白”,全凭一腔赤诚。我心想,手艺不精没关系,月饼有爱也可口。
家人都爱莲蓉蛋黄馅,我便参照网上的食谱采购材料。咸鸭蛋现剥咸蛋黄,据说这样烤出来更香,口感也更酥松。莲蓉则选了老牌点心店的低糖版——想起《燕食记》里细写制蓉之繁难,那是极考验手艺的功夫。自己做不到的,便交给专业的人。中筋面粉、转化糖浆、花生油、枧水……材料一一备齐,堆满厨房台面,任谁看都知道这是个大工程。
咸蛋黄喷酒去腥,烤至冒油;糖浆、花生油、枧水搅至乳化,筛入面粉翻拌成团,包上保鲜膜冷藏一小时。饼皮须经松弛才易塑形——其实做饼如做人,张弛有度,方才从容。绵密莲蓉裹住金黄蛋黄,搓成圆球;饼皮压扁,虎口推皮,慢慢将馅料包实。再塞进雕花模具,压制成形。饼坯喷水入炉,定形防裂;取出刷层蛋液,复烤至表面金黄。
大半日兵荒马乱,一堆散料终于化作一枚枚温热的月饼。从松散无形到圆润如月,团圆,忽然有了具体的样子。那次的月饼其实不算成功,回油几天仍然硬邦邦的。母亲小尝一口,说:“味道不错。”父亲没剩几颗牙,舔了一下,也不扫兴地夸:“甜!”他们夸的哪是饼,是我的心意。
隔年我不再挑战广式月饼,改做更简易的版本。食材算不上什么流派,算是自创:用父母常吃的紫薯,煮熟加奶油、少许蜂蜜压成泥,以模具成形。紫色的饼坯如一朵朵雅致的花。父母尝了都说好,美味,也健康。
后来几年,父亲缠绵病榻,中秋也数度在医院中度过。生活的忙碌冲淡了节日的仪式感,做饼的用具就此闲置。更多时候,我只是陪在父亲身边,照顾他,守着他。中秋的本质原是团圆——你在,我在,家人都在,便是最好的时光。
岁月轮转,流云聚散。而今旧物忽现,如见从前。当时明月在,曾照故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