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
在闽南,流传着一句质朴的俗语:“八月十五,吃番薯芋。”旧时闽南人家,逢中秋必以新收的番薯、芋头祭祀神灵与祖先,尤敬土地公。清《厦门志》亦有载,厦门人中秋以芋、薯奉先。这一习俗,既象征团圆,也寄托着不忘故土的深长情意。
中秋将至,骰声叮当,阖家欢笑。在这温馨团圆的时节,我总会想起童年与奶奶共度的中秋,想起那碗热气蒸腾的番薯芋。往事历历,如在眼前。
节前一日,奶奶便早早起身,去自留地里仔细拣选块头饱满的番薯芋头,小心挖出,在河边洗净。回家后,她再将最端正的几只恭谨置于灶台。下午,她将芋头磨成泥,兑入米浆,加入香菇、虾皮、葱头和调料,拌匀上笼蒸制——这便是闽南人常说的“芋头粿”,亦称“咸粿”。至今它仍是市集与早餐档的常见风味,深受喜爱。
中秋清晨,奶奶张罗祭拜,于大门外摆开净案,置蒸熟的番薯、芋头、芋头粿及龙眼、花生等供品。整个过程,她一丝不苟,神情庄重,还不忘将孩童稍稍支开,唯恐童言无忌、举止不敬。祭毕,全家分食新熟的番薯、芋头。在那个物资尚且匮乏的年代,这些朴素的食物入口香甜,带来的是真实的欣慰与满足。
奶奶虽未上过学,却深谙“春祈秋报”的古意。她对于祭祀极其虔诚,尤其是感念土地神之恩。家中稻谷、花生、龙眼收成好了,蔬菜丰茂,甚至肥猪出栏,她总要诚心答谢土地公,祈愿来年风调雨顺。
番薯内黄、芋头内白,被闽南人寓为“包金包银”,寄托发财致富的愿望。芋音同“护”,俗语道:“食米粉芋,有好头路(即好工作)。”而芋母繁衍众多芋子,称“芋子芋孙”,亦谐音“护子护孙”。这些民间附会,为中秋食俗增添了历史文化意蕴,透露出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感恩与对未来的期盼。
关于食芋,还有一则传说:明代抗倭时,戚家军被困山中,粮草断绝,士兵掘野芋为食。初以水煮,坚硬难咽,后改蒸制,香软易食,终得渡过难关,大破倭寇。东南沿海遂有中秋蒸食芋头以念戚家军之俗。
奶奶常挂嘴边的闽南谚语“食果籽着拜树头”,意为吃果子要拜谢果树。她以此教诲孙辈:做人要知恩,不忘根本。
物换星移,奶奶离世已三十年。但她于中秋忙碌的身影、全家共尝番薯芋的温馨,仍清晰如昨;她那份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感恩,至今仍深植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