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骰子声声响 邻里情谊浓

日期:10-05
字号:
版面:第A04版:“家国同庆 双节同欢”2025年国庆中秋长假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厦门晚报记者 黄琪

  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图/厦门晚报记者 卢翼

  当骰子撞击瓷碗的“叮当”声穿透湾悦城的热闹氛围,闽南人刻在骨子里的中秋记忆瞬间被唤醒 ——9月27日,2025厦门日报社“党报进社区”订阅活动中秋博饼欢乐汇在湾悦城举办。读者们欢聚一堂,在订报博饼中欢快度过假期。

  每年农历八月,厦门大街小巷传来骰子的声声脆响,咨询订报博饼活动的来电与留言也日渐频繁。“订阅报纸”和“中秋博饼”的巧妙结合,让广大市民读者既能充分体验独特的博饼民俗文化,也能收获欢乐,期待惊喜。自2003年首届厦门中秋博饼订阅活动启幕以来,这场金秋之约不仅见证了忠实读者与《厦门日报》《厦门晚报》之间的深厚感情,成为铭刻于心的温暖回忆,也年年吸引新读者一同参与,玩转订报博饼,将实用好礼带回家。

  

  忠实读者说:

  每年订报博饼 是咱厦门人的约定

  

  当日下午,早早到场的杨先生,手中攥着刚取到的号码牌,眼神里满是期待。作为《厦门日报》《厦门晚报》十多年的忠实读者,读报订报、中秋博饼已经成了他每年的必做事项。“每天翻报纸看民生新闻,中秋跟街坊一起博饼,这都是咱厦门人的‘日常’与约定。”他笑着解释,闽南人中秋博饼,从来不只是“博奖品”,更像是亲情友情的“黏合剂”——家人围坐掷骰子,孩童不时欢呼,长辈讲着郑成功与博饼的故事,团圆的暖意就在这互动里漫开,“报社把订报博饼活动办到了社区,更是把这份团圆味传到了邻里之间,特别好!”

  

  博饼新手说:

  参加订报博饼 融入厦门的中秋

  

  现场最富戏剧性的一幕,当属闽北姑娘魏同学的“新手逆袭”。此前从未接触过博饼的她,却先后掷出“四进”“对堂”“状元”,还在一桌三位“状元”的“终极PK”中,以点数优势胜出。魏同学告诉记者:“我们老家在闽北,中秋没有博饼的习俗,往年都是妈妈来参加报社的订报博饼活动,今年她特意让我来感受一下。”魏同学拿着刚博到的奖品,语气里满是惊喜,更让她暖心的是邻里间的善意——比赛时,身旁的林阿姨见她不懂博饼规则,便耐心讲解,还帮她盯着骰子点数,“阿姨说‘博饼讲究乐在其中’,就算不懂规则,跟着大家一起喊‘状元来啦’,也特别有氛围,感觉一下子就融入厦门的中秋了。”一旁的林阿姨,虽然没有博到状元,但却依旧笑得眉眼弯弯:“虽说没有拿到大奖,但站在两个状元的中间,感觉我也跟着沾了喜气!”在她这位老厦门人眼里,厦门日报社的订报博饼活动,最难得的是“守住了民俗的根”。“以前中秋,邻里会凑钱买会饼,在院子里摆桌博饼;现在住高楼,街坊难得聚,报社把大家召集起来一起活动,不仅还原了‘围炉博饼’的老传统,还让党报成了邻里间的‘连心桥’。”她感慨道,厦门人的中秋,因博饼而热闹;厦门的邻里情,也在这骰子声里越发浓厚。

  

  发行员故事

  

  江头站发行员蔡炎金:

  我把青春奉献给读者

  今年38岁的蔡炎金,漳州云霄人,是厦门江头站一位报纸发行员。在见到记者的那一刻起,他始终保持着微笑,“我常说,我把青春献给了发行,奉献给读者。”

  蔡炎金告诉记者,他20岁就入职发行公司,至今已有18个年头。无论风吹雨打,“准时将报纸送到每一个订户的手中”是他对自己的首要要求,他早上5:30开启一天的工作,雷打不动。

  工作中,蔡炎金收获了浓浓的邻里情。蔡炎金介绍说,他一直在江头站当发行员,江头站金山段、后坑段、蔡塘段,以及现在的枋湖段,他都很熟悉。因为一直在这个片区当发行员,蔡炎金曾与一位老读者成了“忘年交”。“我和这位老先生很有默契,他几乎每天定时给我打电话,约好时间地点,帮着我一起把报纸更快地送到片区的店头及订户的家里。”老先生的“顺手”却给了蔡炎金一抹温暖,天气炎热时,下午送《厦门晚报》,可以让他少下一次车,节省时间的同时,还能将报纸更快地送到读者手上。“老先生曾告诉我,我们每份报纸都带着那么多新鲜事和知识,邻居们、街坊们都等着看呢,他很愿意跟我‘一起送报’。”蔡炎金说,这位老读者过世有几年了,回忆起曾经相处的点滴,他的眼里泛起泪花儿。

  厦门晚报记者 黄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