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央视聚焦厦门 非遗大放异彩

日期:10-05
字号:
版面:第A02版:“家国同庆 双节同欢”2025年国庆中秋长假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讯 (记者 吴晓菁)昨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厦门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节目走进全国首个闽南幻境主题景区“屿见闽南·时光幻境” (以下简称“屿见闽南”),主持人王嘉宁携手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以及演员贾静雯,沉浸式体验闽南童谣、厦门漆线雕技艺、南音、高甲戏、厦门珠绣、剪瓷雕等多项非遗项目,让全国观众领略闽南文化的独特韵味。

  节目中,中国台湾演员贾静雯不时以闽南话介绍非遗项目,亲切自然的表达拉近了两岸观众的文化与情感距离。“天乌乌,要落雨,阿公仔揭锄头去掘芋……”在听到闽南童谣《天乌乌》唱响时,贾静雯一边哼唱,一边讲解歌词,展现出闽南话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联结两岸的文化纽带。厦门持续推进闽南话进校园,在幼儿园及中小学课堂中传承方言文化。节目中这首在海峡两岸广为传唱的闽南童谣,不仅延续了乡音的温暖,也让两岸听众在熟悉的旋律中找到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归属。

  “本公子来也。”在“屿见闽南”四海庭主舞台的高甲戏体验环节,单霁翔换上戏服,现场学习“丑角”身段,更以一段“飞身亮相”惊艳全场。只见71岁的他手持折扇,吊威亚腾空而起,在空中展示了“公子丑”的灵动诙谐,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高甲戏作为厦门极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融合诙谐、技艺与人生智慧。节目以轻松活泼的体验形式,生动展现了高甲戏的艺术张力。这也体现了厦门对此类非遗艺术的传承——借助舞台创新、互动推广等手段,让传统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

  据悉,厦门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8项,其中有2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次节目取景地“屿见闽南”,作为一座“体验式非遗博物馆”,汇聚83项非遗、超百场演艺互动,以“可品尝、可触摸、可穿戴、可聆听、可观赏”的沉浸式体验,构建出独具特色的非遗空间。

  (下转A02版)

  (上接A01版)

  

  【揭秘】

  

  《非遗里的中国》

  为何选择“屿见闽南”?

  

  节目播出后,“闽南非遗”“贾静雯教闽南话”“单霁翔飞着学高甲戏”等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厦门以鲜活的文化形象再度走进全国视野,引发广泛关注。

  《非遗里的中国》为何青睐“屿见闽南”?答案在于其独特的“文化态度”。在这里,游客可以亲手制作油纸灯笼,体验打香篆等宋代雅趣;可以现场欣赏闽南皮影戏,并与NPC互动玩转布袋木偶戏;还能走进“话仙学堂”,探寻闽南话的“前世今生”。在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游客还可以参与国家级非遗“中秋博饼习俗”,赢取“状元贴”、身着状元服参加“状元巡游”,感受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的高光时刻……“屿见闽南”正以年轻化、时尚化的表达,让非遗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非遗里的中国》厦门篇的播出,不仅展现了闽南非遗的精致与温情,而且让“屿见闽南”成为全国观众心中的文化新地标。在“屿见闽南”,非遗并非陈列的冰冷展品,而是融入日常。无论是传承人手中细腻的漆线、孩子口中传唱的童谣,还是嘉宾亲手体验的工艺、观众席间的欢声笑语,都传递出非遗的生命力源于大众的认同与参与。“屿见闽南”通过沉浸式场景、非遗工坊、国风演艺与节庆活动,构建起一个立体的“全球闽南文化之窗”。节目播出后,不少海外闽南乡亲在社交媒体上感慨:“看完节目,真想回厦门走一走、看一看。”

  “我们希望更多匠人、艺术家、年轻人与孩子加入,共同参与这场闽南文化的盛宴。唯有共同参与,文化才能永葆生机。”“屿见闽南”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屿见闽南”将继续以非遗为桥、以创新为帆,让更多游客通过厦门,遇见闽南,遇见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