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每张车票背后 都是独家记忆

日期:10-01
字号:
版面:第A06版:“家国同庆 双节同欢”2025年国庆中秋长假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文/本报记者 柯笛

  图/本报记者 林铭鸿

  9月30日上午,厦门站北售票处,不时有旅客在自动售票机前驻足购票、取票,旅客们手中拿着纸质报销凭证,或当场翻看,或小心收好。在这个国庆前夕,这样的场景被赋予特别的意义——今年10月1日起,全国铁路旅客运输领域的纸质报销凭证将全面被电子发票代替,“纸质火车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虽然长得像大家记忆中的“火车票”,但“纸质报销凭证”上明确写着“仅供报销使用”,并非乘车凭证。“我知道这不是火车票,但我当做火车票在收藏。”在厦门北站南售票处,旅客苗女士告诉记者,她还收藏了好几张限定款票据,“国庆节和正月初一当天的车票,票据上会显示‘欢度国庆 祝福祖国’‘新春快乐 幸福安康’的祝福语,感觉格外有意义。”

  一名正在打印票据的旅客告诉记者,他早已习惯了刷证乘车,打印纸质凭证就是为了报销。“一年出差十几趟,公司报销必须要纸质凭证。”他坦言,每次出差都要比日常出行提早20分钟到车站,听说10月1日起纸质凭证停用,公司后续会调整报销流程,这让经常奔波的他少了一份顾虑。

  在厦门北站出发层,数名年轻人围着一台自动售票机核对票据数量,每人手中握着好几张刚打印出的纸质凭证。旅客周先生将票据按日期依次排开,“知道要‘绝版’了,我们特意来把最近180天的‘车票’都打印出来。”在他看来,这张印着出发地、目的地、车次和时间的小小纸片,有着特殊的意义。周先生习惯收集旅行相关的各类票据,从景点门票到美食小票,而火车票是其中的核心,“回看这些票据,就像找到回忆的锚点,能立刻想起当时的旅程。”

  

  故事

  

  旅客余先生:

  74票据随身保存 每张都是一段奔波记忆

  在厦门北站售票处,旅客余先生拉开随身包拉链,掏出一本厚实的车票收纳册。翻开册子,2022年至今的74张票据整齐排列。“从上大学就开始存。”余先生指着这些车票,其中出现最频繁的行程是上饶往返赣州,记录了他数年来的求学经历。

  这本册子被他常年放在书包里,行程途中想起来就会翻看。“看着以前的车票,能想起当时出行的缘由,和当下的行程形成奇妙的时空对话。”余先生的手指停在几张赣州往返广西的车票上,那是他最难忘的一次乘车经历:深夜11点出发,历经4次换乘、通宵16小时才抵达目的地。为了节省开支,这样的长途换乘之旅,在他4年半的异地恋时光里并不少见,每一张票据都对应着一段奔波的记忆。

  此次来厦门旅游,是余先生在纸质车票停用前的最后一次出行,他轻轻摩挲着新打印的票据,不舍地说:“收纳册不会再更新了,这些旧票据显得更加珍贵。”

  

  旅客小饶:

  手机壳里塞车票 铭记对一座城市的留恋

  “这次特意把前几次出行的票据一起打印出来,就怕之后没机会了。” 看着自助机陆续吐出几张身份证大小的纸质报销凭证,旅客小饶拿起来反复查看。在她的手机壳内侧,还存放着一张去福州的乘车票据,“因为特别喜欢福州和平潭,就一直把这张票留着当纪念。”

  这张票,见证了她的两次平潭之旅:去年她和同学到平潭看海,每天凌晨来到海边等待日出,结果天天下雨,连续4天都没能如愿。今年6月她和妈妈再次前往平潭旅游,终于在大晴天见到了海上日出。小饶笑着说,把车票带在身边,就像把美好回忆随身携带。

  

  集美大学学生刘然:

  一些站名很有意思 特地打印凭证当作纪念

  昨日一早,集美大学大一学生刘然就乘坐BRT专程来厦门站,一口气取出了8张票据。

  刘然向记者展示了手中的几张乘车凭证,上面的站名十分特别:崖州湾站—天涯海角站、前进镇站—换新天站……“我觉得这些站名很有意思,也很符合国庆主题,想留作纪念。”除了这几张凭证,刘然也把以前没来得及打印的几张车票打出来了。

  刘然说,他从初中开始收藏火车票,六七年里,已经收藏了100多张票据。每次出行后,他都会打印出票据,放进专门的册子里。“尽量与空气隔绝,希望能让在热敏纸上打印的字迹保存得更久一些。”刘然告诉记者,随后他还要坐动车从厦门站回厦门北站,体验一下国庆前的乘车氛围。

  

  讲述

  

  票根收藏夹见证七十年变迁

  厦门火车站退休职工蒋明生收藏了不同年代的火车票

  文/图 本报记者 谢嘉迪

  火车票,方寸之间,承载的远不止是一段旅程的起点与终点。将其置于历史的长轴上细细端详,这一张张小纸片犹如时代的切片,铭刻着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动足迹。

  

  20世纪50年代

  车票剪口方式暗藏不同的票价规则

  打开厦门火车站退休职工蒋明生的收藏夹,一册只有拇指大小的“硬纸板”映入眼帘——那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火车票。“20世纪50年代,福建省第一条干线铁路鹰厦铁路通车时,用的就是这种车票。”蒋明生回忆道,那时候坐火车,手里往往要攥着“一整叠票”给列车员检验打孔:除了基本车票外,不同车型、席别、行程等,每一种属性都对应一张单独的票证。

  “当年还有种‘棚车票’。”他补充道,“顾名思义,就是那种平时用来运牛、马的车厢,顶上搭个大棚,里面没有座位。”

  那个年代的车票,种类繁杂、尺寸不一,票面信息如密语般难解,不同的剪口方式暗藏着不同的票价规则。“别说普通旅客,就连不少新入职的职工,也得学上好一阵才能完全弄懂。”蒋明生笑着说。

  

  1996年

  一目了然的红色车票开始推行

  转机发生在1996年。随着经济腾飞,铁路客运量激增,这一年,全国范围开始统一推行使用红色的普通纸质车票。这场变革的关键,在于整合。它将过去分散在多张票据上的关键信息——日期、车次、座位、起讫站,全部清晰印于一方纸面,一目了然。这一设计不仅极大地方便旅客核对信息,也简化了购票与检票流程,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而在世纪之交,铁路车票再次迎来无声革命。2000年,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黑白条形码印上了红色票面。

  “可别小看这几道杠。”蒋明生强调,“它标志着全国铁路售票系统实现了从‘手工检票时代’向‘信息化时代’的关键跨越。”条形码让车票成为可被全国网络识别数据凭证,异地购票从此成为可能,为中国铁路此后走向线上化、智能化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笔。

  

  2007年

  带磁介质的蓝色车票登上历史舞台

  2007年,我国铁路实施第六次大提速,“和谐号”动车组列车登上历史舞台。为实现自动检票,铁道部决定在动车组逐步推行磁介质客票,也就是我们如今常见的“蓝色车票”,其核心使命是被机器快速、准确地识别。

  “2010年福厦铁路开通,厦门北站正式发售这种蓝色车票。”蒋明生语气中难掩激动,“当第一位旅客将蓝色车票插入自动检票闸机,‘嘀’声一响,闸门迅速开启,整个过程很流畅。那一刻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个自助化、智能化的铁路出行新时代,真的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