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我市首家“野生动物医院”开张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A11版:都市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图 本报记者 朱道衡

  昨日,海沧区天竺山国有林场旧场部焕发新生——厦门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在这里正式揭开面纱。

  作为厦门首家市级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这里不仅有400平方米的“诊疗大楼”,还配套20亩的动物室外野化场,刚开张就迎来八哥、蟒蛇、苏卡达陆龟等“客户”。

  

  现场

  

  “病房”安排有讲究

          猛禽住“单间” 蟒蛇不“合住”

  

  推开救护中心的大门,仿佛走进一座精致的“动物小镇”。诊疗室里,X光机、超声机等医疗设备整齐排列,手术台旁的恒温培育箱正保持着适宜的温度,随时准备迎接需要急救的小生命。检疫室里,工作人员仔细检查野生动物,确保它们没有携带疫病。

  最有趣的要数“住宿区”的安排——在动物室外野化场,八哥、鹩哥等中小型鸟类住在一间巨大的“集体宿舍”里,扑棱着翅膀叽叽喳喳,热闹得像个鸟市;而游隼、鹰这类猛禽,则独享宽敞的“单间”,透过铁丝网警惕地观察着外界;角落里,3条蟒蛇也各占一间“套房”,工作人员沈桂粦笑着解释:“蟒蛇领地意识强,住在一起容易打架,分开住才能让它们安心休养。”

  就在揭牌的前一天,这里就迎来了一位“病人”——一只腿部骨折的斑鸠。“我们用X光机一照,发现它的腿骨断了。”沈桂粦回忆,医护人员立刻为斑鸠做了夹板固定,如今小家伙食欲旺盛,每天能吃下不少谷物,“等它完全康复,就能飞回大自然了。”另一边的诊疗室里,医护人员李颖捷正轻轻抚摸着苏卡达陆龟的背甲,仔细检查它的健康状况,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陆龟身上,画面格外温馨。

  

  幕后

  

  四年间岛内救护量增四倍

       三成是国家重点保护物种

  

  “厦门的自然环境太好了,仅鸟类就有400多种,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市资源规划局森保处工作人员介绍,2024年厦门完成全省首例生物多样性调查,发现多例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活动踪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穿山甲、小灵猫,二级保护动物豹猫都在厦门“安了家”。

  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推进,部分物种数量恢复,野生动物收容救护需求也在激增。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仅岛内的思明、湖里两区,因执法罚没或患病、受伤需要救护的陆生野生动物,就从123只猛增至643只,其中逾三分之一是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以前基层救护力量薄弱,很多动物得不到及时治疗,现在有了这个中心,就能集中力量守护它们了。”森保处工作人员说。

  

  提醒

  

  遇到受伤野生动物怎么救助?

  先观察再行动 别让爱变伤害

  

  “我在小区发现一只掉在地上的幼鸟,能直接送到救护中心吗?”不少市民会有这样的疑问。对此,森保处负责人给出科学救助指南:首先要学会“冷眼旁观”,比如刚学飞的幼鸟掉在地上,亲鸟通常会在附近监护,就像猫头鹰幼鸟学飞时,妈妈会在枝头观察、投喂,这时人类贸然干预,反而可能让亲鸟放弃育雏。

  只有当野生动物出现明显受伤、流血、无法飞行,或处于马路、天敌附近等危险环境时,才需要伸出援手。此时不要直接搬运,应立即拨打110或所在地林业部门电话,由专业人员将动物送至救护中心。“不干扰自然,不越权救助,才能让保护更有效。”工作人员强调。

  厦门天竺山旅游风景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救护中心主任叶宏江表示,中心将结合已有团队,组建更专业的救护团队,坚持科学救助、专业护理,努力让受伤的动物都能健康重返自然,同时还会通过研学科普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野生动物的价值,共同守护厦门的生态家园。如今,这座“野生动物医院”已正式“营业”,将成为厦门野生动物的“避风港”,书写更多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温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