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岁月静好,莫忘这些厦门抗战英烈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A10版:都市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赵张昀

  日前,厦门抗战时期死难者名录碑补刻揭碑仪式在五通灯塔公园举行,此次补录了116个厦门抗战时期死难者名字。

  截至目前,厦门抗战时期死难者名录碑上镌刻的名字已达1300个,除了部分厦门平民死难者,还有保卫厦门战斗牺牲将士301人、厦门籍在外地抗战阵亡官兵和壮丁135人、厦门抗日成仁志士110人、献身滇缅公路的厦门籍南侨机工25人、厦门籍菲律宾华侨烈士9人,均已勒石留名,以志纪念。

  这些英雄的名字背后都有不同的壮烈故事,他们有的是在阻击日寇登陆厦门时浴血奋战的罹难军民;有的是自发聚集、为国壮烈捐躯的“血魂团”成员;有的是身居南洋却甘为正义殉国的厦门籍华侨子弟……看着碑上的这些名字,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枪林弹雨中,厦门的军士、平民、华侨等以生命捍卫祖国的身影。

  这些英烈的故事,值得被铭记、传扬。今天是烈士纪念日,让我们一起听一听这些有关血与火的故事。

  

  坚守厦门的勇士 浴血奋战阻击日寇

  

  “人生不过百年,到头来终究一死。你们这样死去,是得到最神圣的死所,你们的血,染红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你们的死,必然获得民族的永生!”1938年5月20日,《南方日报》刊发了这则名为《赞死守厦门的勇士》的社论。

  一组数据显示,在阻击日寇登陆厦门的战斗中,伤亡、失踪的厦门守军约1000人,绝大多数都是未成家的青年军人。

  “杜镇砧,陆军第75师446团上尉军医。”这个出现在厦门抗战时期死难者名录碑2025年补录名单上的人物,是如何牺牲的?记者在《厦门海防百年》一书中,找到了详尽记述。

  1938年5月10日凌晨,在海上蛰伏多时的日寇军舰,突然向厦门岛发炮。当时,身在同安的杜镇砧和通讯班长王心诚接到军令,立刻启程回营。两人乘汽车赶至集美,准备渡海进入高崎时,已经拂晓。船老大说:“你们看,敌机已经飞来,我船一开,就有被炸沉的危险。”两人劝说船老大:“抗战不能怕死。”杜镇砧还说:“就是死,也要回去杀敌。”船老大和船工毅然开船:“你们为国家不怕死,我们陪你们!”然而,船开到一半,便被敌机发现炸沉,王心诚侥幸游到高崎岸边,杜镇砧却被炮弹炸伤,沉入海中……

  厦门保卫战持续3天,除了守军,英勇献身的还有武装警察、保安队、壮丁队等人员。碑刻上,他们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惨烈的搏杀:副营长马忠喜身中数弹,仍使尽余力爬到树上,居高临下开枪打死几个敌人,最后壮烈牺牲;厦门壮丁队大队长程超凡,血战莲坂时牺牲;壮丁中队分队长翁振恕,率领乡民英勇战死;壮丁队成员许大目、杨结,被捕杀害;禾山义勇队队长林能隐、副队长曾国波,奋勇杀敌血洒沙场;厦门社会训练干部班区队长翁庆瑜,失血而死……

  

  青年复土血魂团 平民英雄自发抗敌

  

  厦门全岛沦陷2个月后,一群青年船工、印刷工人、建筑工人、摊贩,悄悄聚集在鼓浪屿黄家渡,自发成立民间抗日组织“厦门青年复土血魂团”。

  这个被简称为“血魂团”的组织,成员约有300人。在中山路,他们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散发爱国传单,激发社会各界抗日斗志;在沙坡尾、鼓浪屿电灯巷,他们当街刺杀日寇和汉奸,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在中山公园,他们趁日寇集会,投掷手榴弹炸得敌人人仰马翻。

  “血魂团”来无踪去无影,威名远扬,震慑日伪军。后来,在敌人的疯狂搜捕之下,“血魂团”被敌人破坏而停止活动——从1938年7月到1939年10月,“血魂团”存续仅1年3个月。

  他们中遇害的大多数人没有留下名字。抗战胜利后,有资料可查的“血魂团”遇难志士,仅有被害于白石炮台或刑毙于狱中的20名团员。“血魂团”成员自发抗战,孤立无援,为什么宁死也要抗争?翻开1940年7月1日《星岛日报》的新闻报道,有团员如是回答:“不这样干,对不起不愿做奴隶而逃亡在外的厦门同胞!”

  

  厦门籍南洋华侨 异国他乡英勇抗日

  

  “侨居异域, 志切同仇……精诚爱国,义烈可风。”这是1946年9月25日,《国民政府公报》对36位华侨抗日义勇军烈士的表彰词。这36人中,有一位“福建思明洪永传烈士”。洪永传的名字,也被刻录在“菲律宾华侨抗日义勇军殉难烈士纪念碑”上。

  南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许志强在《旅菲华侨抗日烈士洪永传》一文中写道,1935年,祖籍南安、生于厦门的洪永传为谋生去往菲律宾,时年24岁,在厦门留下妻子和两儿两女;1938年厦门沦陷后,他再也没能回国与妻儿相见。

  但南洋的情况也不容乐观。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占领菲律宾、新加坡等地,屠杀华侨、没收华侨资产、断绝侨汇和交通。华侨纷纷奋起反抗,拿起武器打击日本侵略者,诞生了多个华侨抗日组织。背负着国仇家恨的洪永传,第一时间参加了菲律宾华侨抗日义勇军。然而,在1945年2月的一次遭遇战中,洪永传所在的华侨抗日队伍不幸被日寇包围,洪永传用手榴弹与日寇同归于尽,年仅34岁。

  厦门籍南洋华侨抗敌的事迹,如今读来仍是可歌可泣:鼓浪屿人、新加坡青年企业家林谋盛,扶助“锄奸团”等华侨抗日组织、发动马来亚龙运铁矿华工罢工,不幸被捕牺牲,时年35岁;华侨张开川因为主持罢工运动,遭到日寇疯狂报复,全家7人都被杀害;菲律宾华侨陈禹水等五兄弟参加抗日地下组织,被捕入狱,均遭酷刑就义;为鼓舞侨心,厦门旅菲诗人陈桂琛写下激昂的抗日诗章,暗中支援抗日组织,被敌围捕杀害……

  

  链接

  

  补录名单中有25名南侨机工死难者

  

  在厦门抗战时期死难者名录碑2025年补录名单上,厦门籍南侨机工们令人瞩目:许成瑞、蔡崇礼、陈成基、戴亚九……当年这些风华正茂的南洋华侨子弟,放弃南洋的生活,怀着一腔报国热忱,在滇缅公路上壮烈殉国。

  资料显示,1939年,中国沿海港口和重要交通线大多被日寇封锁,滇缅公路成为获得战略物资的唯一通道。同年,陈嘉庚通过南侨总会发出通告,招募汽车司机和机修工人回国服务。不到10天,几百名华侨儿女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不少厦门籍华侨也加入其中。他们来到山高谷深、地势险恶的滇缅边界,一次次穿过怒江、越过高黎贡山,将美国援华军火由滇缅公路运入中国,又将中国的桐油矿产运至缅甸出口,保障抗战军需、增加战时财政收入。至1940年底,3200多位南侨分批回国,以生命为代价,运送了约50万吨军需物资。日寇占领越南后,开始轰炸滇缅公路。1000多名南洋机工在炸弹和车祸中为国捐躯——平均每1公里,就有1人倒下,而他们的平均年龄还不到23岁。

  记者了解到,在今年厦门补录的25名南侨机工名单里,绝大多数人在档案上被标注为抗战胜利后“未见办理复员和领取奖金登记”。华侨博物院名誉院长陈毅明解读,这些人被敌人轰炸或翻落山崖而尸骨无踪,但他们的爱国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厦门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