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门前有棵树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第B04版:城市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Q蛤

  我心目中,最理想的住处,是门前有棵树。

  树不需高大,不必葱郁,开不开花也无所谓,但一定要结果子,而且能吃——这是童年嘴馋落下的“病根”。

  儿时嘴刁,家里寻不出吃的,就往外头找。首选当然是果树。常见的如桃子、葡萄、芭乐、桑葚,大多栽在屋前房后。在别人家眼皮底下“搞活”,不易,也危险。经常不知从哪里传来一声吼,就吓得我们鸟兽般逃散。也有被扔石头、被竹条追着跑的时候。可口腹之欲像着了魔,怎么也收不住。人的舌尖味蕾,何止挑剔,还有执拗。有时捡来果核,偷偷种在门埕巷弄,盼着它有一天长成大树。

  田地荒野少了“人眼监控”,偷摘的心理负担就小了许多。成熟的高粱秸秆,去头掐尾,啃掉外皮,咬嚼茎秆,那一口清甜,丝毫不逊于甘蔗。至于野果,它们好像有意刁难小孩子,总长在森郁杂乱的地方,有的带刺,有的悬高,采摘时除了小心翼翼,还得胆大心细。哪回不付出点代价?不是被荆棘扎破皮肤,就是划出几道血痕,或是沾上什么草汁,浑身发痒难受……好在最后总能尝到甜头。苦与乐的种子,大约在那时就已悄悄埋下,只是我们还不自知。

  我们也靠自己的劳动换零食。比如四处捡破铜烂铁,最常去的是垃圾场;或是下海捡龙须菜、拾尖尾螺、耙小虾,再卖给养殖场;还有扛起锄头、挎上竹篮,到收过的地里翻找遗漏的地瓜。虽然个头小,却正适合拿来做地瓜干。到了收牡蛎的季节,就帮忙剖蚵,工钱从一碗一角、两角,慢慢涨到五角、一元……那时,年轻的父母为生计所困,山海奔波,日夜劳碌。我们却满心琢磨吃的,天天绞尽脑汁、“动作迭出”。那时问小孩“未来梦想”,流行的说法是当什么“家”、什么“长”。可我心底却总想着:“一个自己的家,门前有棵果树。”——嘴馋了,有果子吃;荒年了,有果子吃。还不用提心吊胆,不必日夜劳作,不怕刮风下雨。

  后来,我住进了城市,住进了高楼。凭窗远望,眼底远近不乏葱茏绿意、缤纷花色、绰绰人影,可心里总好像缺了点什么。还记得当年买房的情形:从年初找到年尾,从一手看到二手,几乎走遍本地所有商品房,就为找一个门前有树的房子。最终定下的仍是高楼,既然无缘最底层,那就选最高层——只因那套房子窗外有一片露台,可以种花,也可以栽树——哪怕是养在盆桶里的小果树。

  如今,我最向往的住处,还是门前有棵树。开门启窗,绿意自然呈于眼前,如知心老友安然静坐,让人心生平和、从容与安适。白色虽高洁,蓝色虽典雅,红色虽热烈……却都经不住风日打扰,不是转眼花容失色,便是彻底面目全非。唯有树,不随四季轮转、昼夜交替、阴晴变幻、风雨交加而轻易改色。它以一贯的坚韧、忠贞与生气,淡定地直面岁月漫长、人世光怪。晨曦夜深,它大方收留的鸟儿们,或零星叽喳,或热情呢喃,那都是一支支美妙的歌,伴我入眠,或将我轻轻唤醒。

  这时,没有口福,又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