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冬
每一个地名都是时光的密码,每一段历史都是城市的年轮。9月27日下午,一场穿越时空的厦门文史之旅——《鹭岛故事》新书发布会在外图厦门书城举行。该书作者陈章志携新书亮相,与读者分享其15年来深耕厦门地方文史研究的成果,探寻“鹭岛”“鹭江”名称背后的文化密码。
城市名称多 说明有故事
发布会现场,厦门晚报原总编辑朱家麟、厦门出版物发行业协会会长蒋东明担任嘉宾,与陈章志一起漫谈新书背后的故事。陈章志现任厦门市文旅局二级巡视员、厦门市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同时还是厦门市地名专家库,厦门市方志专家库成员。
“一座城市名称多,且能够流传,说明这座城是有故事、有文化的。”陈章志说,厦门在历史上有诸多名称,折射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层次——“嘉禾”“中左”“思明”“厦门”是官方命名,记录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印记;而“鹭岛”“鹭江”是厦门诗意浪漫的别称,承载着这座城市的灵性与文艺气质,也是《鹭岛故事》关注的焦点所在。
十五年坚持文史追寻
陈章志的文史研究始于对厦门的热爱。1992年秋天,陈章志来到厦门,因工作关系,不时穿行在岛内外的名胜之间。他说,“脚下的这片土地,从筼筜港到筼筜湖的变迁,从摩崖石刻到牌坊匾额,从地方史志到古旧地图……但凡本土的、独特的,我都为之着迷,想一探究竟。”
地方文史研究常被视为“坐冷板凳”的清苦事,陈章志却乐此不疲。他利用业余时间,实地考察厦门的文物古迹与历史遗存,在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梳理考证,日积月累,发表了数十篇随笔,并整理出“陈述鹭岛故事”讲座课件。他经常到博物馆做志愿者,在图书馆、高校或社区办讲座,始终围绕“讲述厦门故事,传播地方文史,分享发现感悟”的主题。这份执着,最终促成了《鹭岛故事》的诞生,并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揭开“鹭”与厦门的不解之缘
“鹭岛”“鹭江”究竟从何而来?“鹭”在厦门有什么样的地位?“鹭”与厦门城市有怎样的缘分?这是陈章志研究的主线。在《鹭岛故事》中,陈章志凭借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嘉禾里 同安县”“厦与门 中左所”“鹭与岛 思明州”“办特区 鹭飞扬”四卷为纲,层层递进追溯地名演变,并用生动的文字辅以图片,勾勒出鹭岛的“文史图谱”,让看似枯燥的地方文史读起来简明轻松。
陈章志说,“鹭岛”之名并非源于白鹭鸟,而是因形得名,即厦门岛平面地形犹如一只鹭鸟。自明朝隆庆年间起,厦门文人官绅以“鹭”为厦门岛命名,在丁一中、傅钥、池浴沂、池显方、阮旻锡、薛起凤、杨国春等名流士绅的持续推广下,这一做法逐步被世人接受。“鹭岛”这一别称,最早大约出现于460年前。近代,基于音韵、意境等因素,“鹭江”这一称谓更广为流传。
让读者重新认识厦门地名文化
《鹭岛故事》的出版恰逢厦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业内人士表示,这本书不仅系统梳理厦门地名文化,更是一次对城市精神的深情回望——通过解码“鹭岛”这一文化符号,引领读者去触摸这座城市的过去、感知当下、展望未来。
互动环节中,读者提问踊跃,嘉宾解答生动,气氛热烈。不少读者感慨,这本书让他们重新认识了厦门的地名文化,也对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有了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