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弹片擦过太阳穴 他把南洋烽火写进回忆录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第A10版:文化周刊·文化广角       上一篇    下一篇

  

  文/本报记者 许舒昕 通讯员 刘莉丽

  图/受访者 提供

  近日,厦门市档案馆收到一份珍贵的捐赠。抗战老兵的后代郑毅夫将其父亲郑仕照的口述回忆录《烽火南洋——抗日老兵话当年》一书捐给档案馆作馆藏。这本书不仅是一位抗战勇士的个人革命史,更是记录华侨参与抗战的生动历史见证。

  “父亲生前常常讲起他在南洋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对在南洋密林中出生入死、并肩作战的战友们的怀念。”谈起捐赠初衷,郑毅夫眼中闪烁着光,“一代人渐渐老去,当年浴血抗战的人已所剩无几。我希望让后辈记住他们,这些出生入死捍卫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值得被铭记。”

  

  风雨飘摇之际 他选择奔赴抗战前线

  

  1921年,郑仕照出生在马来亚(今马来西亚),祖籍泉州永春。童年的他历经波折:刚1岁时,他随父母回到家乡永春县湖洋镇龙山村;7岁时,父亲因积劳成疾早早辞世;10岁时,他和姐姐被地方军阀绑架,母亲倾家荡产才赎回姐弟,之后又重返南洋。

  小学毕业后,郑仕照在老师的鼓励和亲友的资助下回国继续升学。1936年至1937年秋季,他就读于厦门中学(今厦门五中)。彼时,日寇铁蹄肆虐,母亲来家书催促其返回,他不得不中断学业再次回到南洋。1939年下半年,郑仕照在马来亚的一所小学任教。教书之余,他积极投身华侨爱国活动,带领学生唱爱国歌曲、走上街头宣传,支援祖国抗战。

  1941年底,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了马来亚,学校停课,生灵涂炭。面对乱世,尽管当时妻子已怀有身孕,郑仕照还是忍痛离妻别家,选择奔赴抗战前线。“风雨飘摇,岂有安定的家呢?”这是他留给家人的信。令人感动的是,坚强的母亲和妻子,都成为他坚定的支持者。

  

  一人组建起一支队伍 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郑仕照穿越深山老林,历时整整两个月,终于找到了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然而,等待他的第一道命令却出乎意料:“你的任务是回到眼冬港顶发展武装队伍,成立分队,并任分队长,开辟抗日根据地。”这道命令,意味着他必须独自肩负起组建一支抗日队伍的重任。

  那时的他,不过是个刚放下粉笔的青年教师,哪会带兵打仗?可凭着一腔热血,他挨家挨户动员,不到三个月时间,就组织起了一支五六十人的抗日队伍。1943年7月,抗日军第四独立大队二十中队三分队成立,郑仕照任分队长,兼任指导员。同年年底,他正式成为马来亚共产党党员。

  烽火岁月,死亡随时相伴。郑毅夫回忆,父亲郑仕照常说自己曾多次与死神擦肩。一次,敌人的弹片从他的太阳穴旁擦过,在他脸上留下了终生的疤痕。还有一次,他带队突围后,才发现背包上赫然多了一个焦黑的小洞,解开一看,里面竟嵌着一枚热乎乎的子弹头。“队长,你的命真大啊!我们跟着你没错!”战士们围着他,又惊又喜地说道。

  

  留存个人回忆录 见证烽火抗战岁月

  

  1948年,郑仕照回国,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在泉州工作,直至离休。2012年,郑仕照与妻子一同来到厦门,在这里安度晚年。

  郑毅夫回忆,父亲生前最珍视的便是那几枚纪念章。每逢外出参加活动,他都会郑重地将其佩戴在身上。在这几枚纪念章中,有一块是他最看重的荣誉——2005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

  2015年,这本《烽火南洋——抗日老兵话当年》一书出版。这部书稿由郑国宝根据郑仕照的口述录音编纂而成,前后历时6个月。令人遗憾的是,同年8月14日,郑仕照与世长辞。“还好在临走前,他已经看过并修改过了书稿的全文。”郑毅夫说,烽火已散,希望能让抗战精神在字里行间照亮后来人。

  如今,这本承载着家国记忆的回忆录被捐赠给厦门市档案馆,成为历史与公众之间的一座桥梁。翻开书页,读者能清晰地看到一位爱国华侨、抗战勇士如何从教师蜕变为战士,也能读懂一代华侨如何用血肉之躯抗击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