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楚燕 通讯员 陈雯)怀孕29周的小玲(化名)反复“心慌”,用药或动手术都可能伤害腹中胎儿。面对两难抉择,近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零射线”技术,在不伤害孕妇和胎儿健康的前提下为她解除顽疾。
小玲的反复“心慌”,医生称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通俗地说,就是心脏“电路”出了问题,导致心室不受控制地疯狂跳动,频率可达每分钟100-250次。这种“狂奔”状态下的心脏,无法有效泵血,极易导致晕厥、休克,是引发心脏性猝死最常见、最危险的心律失常之一。对普通人而言,室速已十分凶险,孕妇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常规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穿过胎盘屏障,对胎儿造成伤害。
治疗,怕伤了孩子;不治,自己和孩子都危险。辗转多家医院后,小玲陷入焦虑,怀着一丝希望来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院组织心血管内科、妇产科、重症医学科、儿科等多学科诊疗,决定采用射频消融治疗。
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室速的有效方法,但传统手术依赖X射线进行定位,辐射对胎儿有潜在风险。反复讨论后,专家团队决定采用一项高难度的创新技术——无射线射频消融术,又称“绿色电生理”。这项技术被誉为“绿色电生理”,它完全摒弃X射线,通过先进的三维标测系统,在电脑上实时构建出患者心脏1:1的立体模型。医生就像在心脏里开启了“GPS导航”,导管的每一个细微移动都清晰可见,从而能精准找到引发“电路故障”的病灶点(靶点)并予以消除,全程对患者和胎儿零辐射伤害。但它对术者的要求极高,需确保在零射线下精确操作,为母婴安全提供最大保障。
最终,心血管内科为小玲成功实施手术,精准消融病灶。术中,她的心律就恢复了正常,目前情况良好。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孙常青主任医师提醒: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和血容量的巨大变化,是心律失常的高发诱因。严重的心律失常不仅危及母体生命,还可能导致胎儿宫内窘迫、流产等。建议育龄女性,尤其是有心慌、心悸病史或心脏病家族史的女性,务必在备孕前进行全面的心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干预,待病情稳定后再安心怀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