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报记者 王元晖
图/本报记者 黄嵘
刚刚过去的周末,摄影爱好者李枝又背起相机到筼筜湖“拍鸟”。在种植着2.6万平方米红树林的湖心岛,一天之内就有2种新种类进入他的取景框,而他的目标,是用镜头捕捉到目前湖区已发现的98种鸟类。
眼下,这个碧波荡漾、白鹭翩飞的人工湖正在推进总投资约32亿元的第六期综合治理。这些年不断增加的生物多样性,让李枝兴奋不已,2022年以来新建的8.43公里健身步道及环绕湖区的一批口袋公园也不时带给市民惊喜。
“筼筜湖”的字眼,早在20多年前就高频次出现在一份厚厚的答辩材料中,众多外国专家揪着一个问题不放:之前鱼虾绝迹的臭水湖是如何蜕变成“城市会客厅”的?
2002年10月7日,德国斯图加特市,静穆的国际“花园城市”颁奖晚会会场。
一个嘹亮的声音刚落,与会的各国城市代表纷纷起立向厦门祝贺。厦门荣获2002年国际“花园城市”人口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E组决赛第一名。
这场被国外媒体称作“城市选美”的比赛,把厦门的美,连同这个常被人读错名字的湖,第一次推向国际舞台。而这一当年让厦门人欢欣鼓舞的历史节点,在厦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中,仅仅是一个起点。
持续向好
绿色画卷托举“家门口”的幸福
到傍晚霞光里的筼筜湖畔走走,成了多年来孙飒梅的一个习惯,目之所及的美景及企业总部,也让她常常回忆起自己作为厦门市代表团的三名辩手之一、在国际“花园城市”评选决赛中的难忘经历。
评委们雨点般抛来的问题,一个焦点,就是筼筜湖。时任厦门市环境信息中心副主任的孙飒梅,与海洋三所教授周秋麟和厦门大学美籍教授潘维廉一道,用英文进行答辩。
实事求是地说,治理初期,从一潭死水蜕变来的筼筜湖,并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那么当时打动评委的是什么?“是厦门人征服污染顽疾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孙飒梅说,评委们当时从厦门的城市规划中,看到了不变的“治湖”理念。
由于这段短暂的“战友”情缘,孙飒梅、周秋麟和潘维廉在此后的多年里,也常常聚在一起交流。话题,自然绕不开筼筜湖。
筼筜湖一直在变美、向好,这是他们当年在答辩桌前为胜利欢呼时已经预见的。在完成筼筜湖第五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2024年,厦门又启动第六期治理工作,累计生成包括水动力优化提升、排水排涝系统等在内的21个治理项目,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格局。而目前湖区发现的98种鸟类、94种浮游植物、51种浮游动物等,就是这几年治理成效的一个佐证。
这个水域面积1.6平方公里的湖,在厦门的棋局中,只是一个点位。
晨曦微露,成功大道与民族路交会处的口袋公园伴随阿姨们的舞姿又热闹起来,全网拥有200多万粉丝的自媒体博主庄子颖在这里架起设备直播。思明区福海社区负责人说,这一曾经脏乱的城市边角地化身口袋公园,给大家带来了美妙体验。
“十四五”期间,小而美的口袋公园开始在鹭岛内外遍地开花,截至去年底,厦门已建成口袋公园200多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81平方米。从当年潘维廉答辩时“步行15分钟达公园”的激情陈述,到如今“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生活惬意,厦门用一幅幅绿色画卷托起居民“家门口”的幸福。
这位已经定居厦门30多年的知名美籍教授坦承,之所以迷恋厦门,很大程度上与如花似锦的城市带来的温馨感有关。而作为厦门人,这些年他也满怀自豪地在各种场合为家乡发声。
这种温馨感,同样可以在去年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山海健康步道项目上找到注脚。2020年初,厦门建成东西走向的云海线,短短三年后,南北走向的林海线也全线开放。全长54公里的曼妙身姿串联厦门山海,许多细节显露着“有爱、无碍”的人文关怀。
细心的人注意到,在国际“花园城市”五大评选标准中,“创造居民感到自豪、增加居民愉快的休闲体验和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环境”被摆在首位,“可持续”“向好”等字眼也多次被提及。
“在E组,我们就遭遇了美国芝加哥、美国凤凰城、南非茨瓦纳、中国杭州等强劲对手。”孙飒梅说,虽然存在短板,但“持续向好”的决心和趋势,让厦门赢了。评委们为厦门投票的正确性,已被20多年之后的事实印证。
明确方向
生态“高颜值”带来发展“高质量”
厦门走上国际“花园城市”的大舞台,既有必然,也有偶然。周秋麟透露,当年厦门曾有先把鼓浪屿“推出去”的想法,但后来又反复考量:深圳获胜过,厦门为何不行?
在背后一群人的“托举”下,厦门市代表团的三名辩手终于站在评选大会的聚光灯下。然而,庆贺之后,大家很快陷入沉思:一次胜出,并不意味着能一劳永逸,打造花园城市是一个长期课题。
厦门第一次向国际进军就摘取国际“花园城市”桂冠,这对厦门的意义绝不只是一个国际称号。厦门选择了更高的国际标准来要求自己,就必须在国际的坐标系中确立新的城市定位与发展方向。
多年过去,尽管周秋麟对评选细节的记忆已经模糊,但他对打造花园城市的基本观念始终清晰:环境问题的背后,是更重要的生态问题和发展问题。
作为近几年全国“生态优等生”,厦门交出的答卷没有让老一辈环保人失望。就拿2024年来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34,同比改善10.3%,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3;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首次实现100%,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优质水比例提升至50%;自带网红光环的筼筜湖不仅亮相大阪世博会,还入选高中教材和高考试题,成为我国生态修复领域的典范。
同样在这一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15家中央媒体,纷纷在重点版面、重要时段刊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为主题的系列报道,深刻阐释这几年厦门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逻辑。
如今,不少退休的园林、环保工作者的书架上,依旧有一本泛黄的《走近厦门》,这是2002年由厦门市创建国际“花园城市”办公室汇编出版的。
今天,人们走进厦门,建设“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的火热氛围,正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