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在父母的牵挂里“做客”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第A12版:城市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建新

  我时常问自己:何以家为?家,是一坯土墙围起的天地,是父母、兄妹相互依靠的港湾。家,是血肉之连、是心安之处;家,既是生命的起点,亦是灵魂的归途。

  我们家是个大家庭,祖孙二十多口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至亲相伴、父母常在,当时只道是寻常。记得小时候顽皮,每次逃学、打架,父亲不由分说便是一顿“竹棍炒肉”。后来再闯了祸,只要看见父亲拎起棍子,我便撒腿往村口的老樟树跑,三两下上了树,任凭父亲在树下如何朝我“吹胡子瞪眼”也不下去。看着怒火中烧的父亲,委屈的我当时暗暗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走得远远的。”

  高中毕业后,我远走他乡,来到东南沿海某军营,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再一次回家时,已是我当兵的第三个年头。后来,我在部队提了干,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难得回家,每年最多回家一次。再后来,一年也难得回一次家。每次回家,我都觉得村口的那棵老樟树又佝偻了几分,父母的皱纹里又多了些陌生的纹路;每次回家,父母都会站在村口迎我,那一路小跑的样子,仿佛迎接的不是他们的儿子,而是贵客。

  现在,回家前,我都会提前数日告知父母,只要父母知道我要回家,他们的精神头就特别好。回到家里,母亲总会念念叨叨一句话:“儿呀,想吃些什么?”我往往回答“随便”,但母亲却不肯随便,她会亲自下地,采摘最新鲜的蔬菜,到镇里的市场买来新鲜的猪肉和鱼虾,就像过年一般,为我做上满满一桌子的美味佳肴。饭桌上,父母亲频频给我夹菜,说话的语气客气得让我鼻酸。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们竟开始用“您”称呼我,问我:“您工作忙不忙?生活是否顺心?”他们的语气仿佛询问一位远道而来的贵客。我说起在城市生活的点滴,他们听得极其认真,仿佛在听什么奇闻轶事。而当我问及家乡事时,他们却只拣好的说:“今年雨水足,庄稼长得好;邻居家添了孙子;镇上通了公交车……”我从他们那儿听到的,永远是欢乐喜庆的消息。

  每到我要走的那天,父母总在凌晨四点左右就起床,将我的行囊收拾妥当,在我车子的后备厢里塞满各种各样的土特产:新磨的红薯粉、自家腌的咸菜、晒干的竹笋……当我启动车子时,他们也跟随着慢慢前行的车子往前走。我的车子很快远去,他们就站在村口那棵老樟树下,不停地望着,直到车子拐过那道弯,他们再也看不见我。而我从车子后视镜里看见他们的身影越来越小,在消失前缩小成两个模糊的黑点,如同岁月留在记忆里的两个逗号……

  我渐渐明白,不是父母把我当成了客人,而是时光把我们都变成了彼此生命中的客人。我们依然相爱,却不再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我们依然牵挂,却只能隔着山海相望。村口那棵老樟树年年新绿,而树下的人,却在一场场告别中学会了用客套掩饰不舍,用丰盛的筵席承载牵挂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