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庆
五十年前,脱下绿军装的我,有了新的工作岗位——到厦门港口建设指挥部工作。
这张泛黄的老照片(如图),是1975年9月我的四位同事在厦门港口建设指挥部办公大楼前的合影,照片拍摄者是我。照片前排是同事吴建阳、张海平,后排的是沈秉泉、孙建明。那时,我们都还是阳光、帅气的小伙子。
那时,位于双狮山脚下的三座四层高的预制板楼房,是当年东渡的地标,很是醒目。我们是厦门港口建设指挥部的首批职工。至今我仍记忆犹新,五十年前,我们这批年轻职工乘坐一辆大巴,从漳州宾馆抵达厦门东渡,住进了厦门守备区船运大队的旧营房。当年的东渡还是一片荒凉,海岸边种植着木麻黄、相思树,滩涂上是一片片红树林,风景倒是不错,可蚊虫多得吓人,还有毒蛇出没。我们几十个人住在一起,生活条件很艰苦,但大家铆着一股劲,没人喊苦喊累。
记得当年东渡有个生产队,田垄间错落有致地种植着各类瓜果蔬菜。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肚子实在太饿,便会摸黑下田,挖几个地瓜充饥。周末空闲时,我们会去中山路逛逛,路途遥远,我们大多步行,或是骑自行车。有时我们走在路上,热情的村民驾着牛车,或驾驶着手扶拖拉机,会搭载我们一程。
当时码头施工,采用的是人海战术,独轮车和板车是主要的运输工具。开山放炮、移山填海,填海工地上人来车往,大家干得热火朝天。五十年前,厦门岛内电力还很短缺,火力发电供不应求,经常得拉闸限电。指挥部设有备用柴油发电机房,停电时,备用柴油发电机就派上了用场,保证施工不停。我们这批年轻的退伍军人,当时都是二十岁出头,素质高、爱学习,领导器重我们,将我们分批送到上海、武汉等地学习。我们成长迅速,很快成了各个部门的业务骨干。
渔港卸鱼码头建设几经波折,终于在1980年投产使用。渔船卸鱼时,码头灯火通明,石码渔业大队捕鱼船卸下的黄花鱼,金灿灿堆成山,车间里工人理鱼急冻,忙得不可开交。那时,一斤黄花鱼批发价才五角钱,大部分黄花鱼每条都有三五斤重。1984年,东渡港区一期工程2个5万吨级和2个万吨级泊位正式投产;1988年,东渡港区二期工程,4个万吨级泊位开工建设……
曾经荒芜的滩涂,如今已成为热闹非凡的不夜港。望着东渡港区集装箱、吊机林立,万吨巨轮穿梭如织,我为自己参与了东渡港区的建设,并见证了它的发展而无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