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458的背后是厦门的生态之美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第A09版:视点       上一篇    下一篇

  

  本版文/本报记者 赵张昀

  本版图/本报资料图(除署名外)

  今年以来,厦门鸟种记录先后被多次刷新,目前已达到458种,创下新高。24日上午,在厦门双十中学湖里分校,以“厦门实践 湖里典范——万物各得其和,文明永续发展”为主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沙龙暨全国科普月主题宣传活动成功举办,并从植物、园林、河湖湿地、气候条件等多角度,探讨如何在城市扩张中守护生态空间,并推动公众参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鸟类多样性,直观体现了它们的生境(指鸟类长期生存所需的完整生态环境)状况,也启示着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策略。在专家分享环节,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李振基从鸟类与环境互相依存的角度,阐释了鸟类生境的影响因素,如充足的食物、安全的繁殖环境和躲避场所等。其中,李振基提到了一些易被忽视的方面:从长远来看,城市行道树树种的配置、草坪等地被层的变化、海洋滩涂条件等,都可能无形中影响鸟类的繁衍和庇护。此外,市筼筜湖保护中心工作人员钟泽鹏系统介绍了筼筜湖生态修复的实践成果,市气象服务中心工程师颜廷霄通过实验互动,生动展示了气象与生态的紧密联系。

  而在圆桌沙龙环节,来自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双十中学湖里分校、厦门园林植物园、五缘湾湿地公园等的5名嘉宾,分别从生态规划、学校教育、植物科普、湿地管理、研学实践等方面展开讨论,呼吁加强跨领域协作,推动科学评估、生态教育、公众参与三者融合,让生态保护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生物多样性摄影展与互动体验区,一件件鸟类摄影作品、标本观察及手工创作,多样传递着生态之美。

  本次活动由市政协资源环境和农业农村委、市科学技术协会、湖里区政协城建环资委指导,中共湖里区委宣传部、中共湖里区委文明办、湖里区科学技术协会、市气象服务中心主办,市观鸟协会、湖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承办。

  观察

  厦门“鸟类户口本”越来越厚

  新客频来访

  栗鸢白鹤等今年首现厦门

  今年7月,栗鸢首次现身厦门。这只深褐色的栗鸢幼鸟,盘旋在翔安七星礁,被观鸟爱好者用镜头“捕捉”下来。市观鸟协会表示,这位“稀客”的出现,标志着厦门市鸟种记录达到新高,目前为458种。

  今年以来,我市鸟种记录被多次刷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物种白鹤,首次到访厦门马銮湾,成为今年记录到的首个新鸟种。同一时期,在狐尾山公园,市观鸟协会的鸟友们发现了一只小巧的鸟儿,正在水塘边梳洗羽毛,经鉴定为雌性锈胸蓝姬鹟——此前,福建尚未有它的造访记录。

  还有一些在厦“快闪”过境的“稀客”被鸟友的镜头拍下:在集美田头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物种黄胸鹀在厦门经历繁殖期;在东坪山,观鸟协会成员拍摄到的灰喉针尾雨燕、淡眉柳莺,都是今年的“新发现”。

  稀客成常客

  从零星造访到成群结队

  此前许多零星来厦繁殖、过冬的鸟儿,近年来已不再“单枪匹马”来厦,而是选择组团将厦门作为“归巢”。

  去年冬天,东方白鹳惊喜现身厦门。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此前只有零星几只造访;而这次,30多只东方白鹳结伴而来,刷新了近年来该种群在厦门地区的观测记录数量。几乎同一时间,成群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冬候鸟黑嘴鸥也现身翔安大桥附近海域。

  的确,近年来,观鸟爱好者们更常邂逅此前并不多见的身影——连续两年,冬候鸟红胸秋沙鸭都选择了以南湖公园水榭码头水域为休憩、觅食之地。作为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红胸秋沙鸭在厦门极少见。此外,在鸟类种类众多的虎头山公园里,今年初夏,一只既“萌”又“威”的北鹰鸮瞪大圆圆的眼睛,与市民“四目相对”。观鸟爱好者介绍,北鹰鸮飞行敏捷,被人称为“夜行猛禽”,在厦门相对罕见。

  熟客留下来

  从迁徙路过到留厦安居

  这几年,不少厦大学子新增了一条毕业心愿:在校园三家村广场的树下,“蹲守”拍摄可爱的领角鸮。其实,领角鸮早已经是厦大学子的老朋友了——连续5年,它们在校内同一个树洞中繁衍后代,每年繁殖多只幼崽,平日还在东坪山、植物园等周边区域生活。

  夏候鸟三宝鸟如今也选择在厦门“成家立业”。据了解,往年,三宝鸟多迁徙途经厦门,而今年,它们留“厦”来了——在东坪山、厦大思源谷等地,爱好观鸟的市民记录到美丽的三宝鸟繁殖育雏,场景温馨。

  从一到百,再到成千上万。厦门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越来越多鸟儿留出栖息之地,成为它们青睐的新居。近5年来,每年与市民在固定时间相见的老友中,冬候鸟鸬鹚、夏候鸟燕鸥最具代表性:初夏时分,海峡大剧院东侧海滩的堤岸上,燕鸥翔集、求偶捕鱼;深秋时节,从北方南下越冬的上万只鸬鹚,组成黑压压的“鸟浪”,部分暂居在咸淡水交界处的杏林湾,“睡在金门,吃在厦门”。此外,在水面辽阔、植被多样、食物丰富的马銮湾双溪湿地公园,也吸引来了黑脸琵鹭、白琵鹭等珍贵鸟儿。

  数据

  论坛上,一组统计数据为观鸟爱好者们带来了新的认知。

  哪个区鸟种最多?

  目前,海沧区记录到的鸟种最多,集美区次之,都超过了300种。思明区的鸟种数量略高于湖里区,都为200多种。不过,这些数字并不完全代表鸟种实际出现的情况,而是与各地的观察记录条件有关。

  从记录到的数据来看,目前鹟科鸟类最多、鹬科次之,都超过了20种。

  哪个观鸟地最热门?

  厦门各小区域鸟种记录的数量,既反映了鸟类的群居和出没状况,也侧面体现了观鸟爱好者们的“打卡”足迹。在湖里区,浦口瑞云宫、虎头山公园、狐尾山公园分列该区鸟种数量前三甲,其中浦口瑞云宫的夏季海鸟数量较多,观测热度也较高。另外,记者还了解到,在思明区,筼筜湖观鸟长廊、东山水库、环岛东路、植物园等地,都是观鸟胜地。

  

鹭江茶桌仔

城市发展与鸟类良居的“双向奔赴”

  ●赵张昀

  再过十来天,市民也许又将看到冬候鸟鸬鹚的“先头部队”抵厦过冬。园博苑的震撼“鸟浪”,成为近年厦门最亮眼的生态新画卷;6月初的环岛东路,越来越多携家带口的燕鸥暂住厦门繁衍、育雏,让大家直呼“萌化了”。

  鸟类是大自然的精灵,也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晴雨表”。鸟儿安家厦门,既是良禽择木而栖,也体现着厦门为改善鸟类生境而做出的不懈努力。这场城市发展与鸟类良居的“双向奔赴”,还在不断为“生态厦门”增添新的注脚。去年以来,一系列爱鸟举措陆续呈现在市民的视线之中:为减少人类活动给燕鸥栖息带来的影响,思明区在环岛东路设立临时保护区域,搭建候鸟观测点、组建巡护队伍、提升海域环境;在筼筜湖西堤闸口、园博苑等白鹭、鸬鹚拍鸟胜地,园林部门继续增设停鸟桩,为人和鸟提供友好、安全的美事一“桩”;市观鸟协会积极申办第十五届亚洲赏鸟博览会,向世界展示厦门的鸟类保护成就。

  久久为功,方有厦门生态之美。把时间再拉长一点,还可以看到“最美夏候鸟”栗喉蜂虎的生存图卷:2011年,厦门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成立,护航它们顺利度夏;十多年后的今天,在栗喉蜂虎觅食区,迁徙前聚集于此的栗喉蜂虎达到3000只以上,主要繁殖地内的亲鸟繁殖数量保持在200只以上。

  借助鸟儿的翅膀,我们可以看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已“飞”入厦门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我们相信,它未来还将“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