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紫
娘家的老屋建于1986年,那年父亲50岁,母亲42岁。“人这辈子都要建一次房”,这是老一辈客家人的执念。但对于白手起家的父母来说,在“让五个子女都读书”“建房”这两个“宏伟目标”之间,他们只能选择先实现前者,把“建房”这个目标深藏于心。
1986年夏,大哥大学毕业,二哥上了大学,我已读师范,两个弟弟也都上中学了,父母亲觉得可以建房了!当时,家里建的是客家传统的泥墙瓦房。客家夯土墙是用墙架夹住墙体,向墙架内倒入拌好的土。墙架就像可拆卸的大木盒子,泥土填充在“盒子”里进行夯筑。夯土墙的师傅是从外村请的,家里地基总长70米左右,一天才能夯一圈,而筛泥、拌泥、挑泥等“小工”就自己人来干。母亲是个热心人,邻居和亲戚家建房她都主动去做“小工”,所以大家也热心来帮忙。
耗时5个多月,我家两层的新楼终于建好了!那年春节前,我们告别了逼仄的祖屋,住进了新房。虽然房间还没来得及粉刷,但我们都很开心!
“门前绿水欢欢笑,屋后青山岁岁春。”说的正是娘家老屋的好风景。绕屋而过的泉水一年四季“叮叮咚咚”唱着动听的歌谣。春天,房前屋后处处生机勃勃,稻田一片翠绿,鸟儿飞来飞去,牛儿低头在水渠边吃草。夏天,丝瓜和苦瓜在篱笆上坠着,金黄的南瓜和披着白纱的冬瓜把瓜蔓压得不堪重负。秋天,房前金色的稻浪翻滚,一派丰收的景象;屋后的果园,橘子和柚子缀满枝头;地瓜、毛芋、大薯、生姜都成熟了,挖回来后堆在家里一楼,成了一座座“小山”。冬天,房子四周的树木依然苍翠,菜地里的蔬菜绿油油的……
2016年春节后,父母亲来到厦门生活,老屋从此成了父母亲的牵挂。先生带我回老家时会经过娘家,父母亲总是叮嘱我要去老屋看看。回到厦门,父母亲总要关切地问:“门前坪里长草了吗?”“屋顶会漏雨吗?”“屋后的桂花树开花了吗?”……父母亲对老屋的挂念,情真意切,我想这就是二老的乡愁吧。
去年初,我们兄弟姐妹决定重建老屋。父亲自告奋勇当设计师,端坐于四方桌前,把他的设想慢慢画出来。有一天,父亲对我说:“老屋是我们的根,我和你妈商量好了,等新房建好了,我们就回家过年!”父亲的话掷地有声,我连连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