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寒
在厦门吕厝,有一座别具传奇色彩、会下“金蛋”的建筑——必利达大厦。乍一看,它与周边林立的楼宇并无两样,但当你深入其中,便会了解它那隐藏在岁月长河里的感人故事。
今年9月的一天,我们一行人去探访必利达大厦。远远望去,它静静地矗立在宽阔的马路边,整体线条简洁流畅,透出一种沉稳大气的感觉。绕过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后,大厦的全貌便呈现在我们眼前。大厦门口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几行苍劲有力的文字:“黄仲咸先生,祖籍福建省南安市。旅居海外,情系桑梓,慷慨捐资,兴学育才,为颂扬功德,激励学子奋发进取,特立此碑。”寥寥数语,向每一位过往行人展示着这座大厦背后的崇高情怀。
步入大堂,迎面便是黄仲咸先生的一句话:“个人拥有财富再多,也不一定有意义,能够为国家、民族多做点实事,才是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这句话如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了整座大厦,激励着进进出出的人们。
我们乘坐电梯抵达顶楼,一阵清风拂面而来,瞬间驱散了骄阳带来的燥热。站在此处极目远眺,城市繁华尽收眼底,心胸也为之开阔。
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清影女士为我们讲述了大厦“必利达”名字的由来——它源自印尼语“灯塔”之意。这座由爱国华侨黄仲咸先生于1993年斥资1.5亿元捐建的大厦,至今已走过30多个春秋。黄仲咸先生有着独特的构想,他将这座大厦视为会下“金蛋”的“母鸡”,期望它能持续“下金蛋”,而这些“金蛋”——物业租金的全部收入,源源不断地用于支持慈善事业。
黄仲咸先生生前居住的房间里,偌大的空间,仅摆着几张简单的桌椅,没有任何奢华的物件。黄仲咸先生曾说:“装几台空调,花出去不过也是种享受,但如果花在学生身上,可以帮助五六个学生,他们中要是出一个人才,那收获有多大?”当年他与员工一道用餐,那张吃饭的圆桌至今仍在使用。墙面上挂着黄仲咸先生的各种照片和奖状,特别是1999年他应邀赴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庆典,在天安门前留影的那张照片最为醒目,更加凸显了一位海外游子深厚的家国情怀。另一个房间堆着很多箱子,上面贴着福建各地受助生的来信,无声地见证着黄仲咸先生用大爱点亮的万千梦想。
我们在观看照片时,惊讶地发现,拥有亿万资产的黄仲咸先生在寒冷的冬天竟然只戴着一副普通的劳保手套。刘清影女士又打开了话匣子:“黄老先生非常节俭,衣服大多是在小摊上买的,一穿就是几十年,还常打补丁。他对自己一点也不浪费,连几十元的牛排都舍不得吃,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投入助学事业,实现了真正的‘裸捐’。”我们听了这番话,无不为之动容,不禁眼角泛红,心中升腾起崇高的敬意。
我们再次乘坐电梯来到地下停车场,原来这里的停车场有三层。必利达大厦拥有地下三层停车场,在当时的厦门实属少见。通过配备先进的地下三层停车场,提升了整栋大厦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黄仲咸先生的商业智慧可见一斑。黄仲咸先生一生节俭,却在公益事业上毫不吝啬,其精神令人无比敬佩。
探访结束,离开之际,我们回望这座会下“金蛋”的必利达大厦,见它在夕阳的余晖中熠熠生辉,正如其名“灯塔”。黄仲咸先生如一道璀璨的光,照亮了无数寒门学子的前行之路,他的慈善精神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