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皮土豆
这张照片拍摄于1959年初,前排左一为我的父亲欧阳希礼,拍摄地点是福州西湖。当时,厦门市精神病防治院刚刚立项,父亲作为筹建人员之一,被派往福州市精神病医院进修。这张合影估计是他在学习期间与同行游览时所摄。其余几人均为福州当地的同行,因为当时厦门仅派遣我父亲一人赴榕学习。那时的父亲尚未成家,刚从鼓浪屿医院调至市精神病防治院工作。
当时,厦门市尚未设立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普通医院不愿收治精神病人,养老院也无力照料。部分患者遭家人遗弃后流落街头,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1958年底,在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吁下,市民政局牵头筹建厦门市精神病防治院。项目确立后,院址选在仙岳山下的一片荒地。时任市民政局局长宋继武亲自协调基建工作,年轻干部余基瑞负责具体执行。我父亲欧阳希礼作为首批医生的一员,虽对精神病学不甚熟悉,仍被委以重任,派往福州学习。进修期间,他结识了福州市精神病医院的卞副院长。厦门市精神病防治院成立后,卞副院长曾暂代院长职务,待其返回福州,市民政局又委派陈慈英接任院长。
1959年下半年,医院开始收治病人,首批仅十二人。当时推行三种疗法:药疗、工疗和娱疗——即药物治疗,辅以手工劳动和文娱活动,如唱歌、跳舞、下棋等。
院舍为简易土坯房,未设围墙,出门便是泥土路。病房不分男女病区,仅以护士值班室为中界,两侧分别安置男女患者,各由一名护工看护。医院照明全靠煤油灯,用水需从自挖的水井中汲取。曾有一名女患者,多次趁户外活动时跳入粪坑。众人将她捞起洗净后,她仍寻机复跳,最终只得将其约束于床,以防发生意外。
随着病人逐渐增多,医护人员也有所扩充,但部分人因医院地处偏远、条件艰苦而设法调离。留下的皆是吃苦耐劳之辈。我母亲便是那时被招入医院。她原为厦门棉毛厂工人,因医院缺人,与多名年轻女工一同应聘入院,最初担任护工,负责挑水、保洁及喂药喂饭等杂务。她与父亲相识结婚后,通过自学努力成为一名助理护士。
历经六十多年的发展,从当年那个位于仙岳山下的简陋防治院,到今天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公共卫生于一体的现代化三甲精神专科医院,厦门市仙岳医院的变迁之路,是社会不断走向文明、包容、和谐的重要见证。追忆悠悠往事,让人不禁感叹:岁月流转,荒山终成杏林热土;仁心不息,那盏温暖的灯火从未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