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雨篷下立着两根寻常竹竿,一粗一细,本是随意摆放的物件,却因一只竹蜂的到来,演绎了一场“领地之争”。
最先发现这位“不速之客”,是因为地板上有几团姜黄色的粪便。顺着痕迹抬头看,可见细竹竿上赫然多了个食指大小的黑洞——这里是它的巢穴。可它的“不讲卫生”实在让人无奈:它的粪便恰巧滴落在我的白衣服上,搓洗半天也难以洗净痕迹,我便动了驱赶的念头。
清晨我早起,趁它外出觅食,我悄悄取下细竹竿,往洞口塞了团卫生纸,以为这简单的阻碍,能让它知难而退,赶紧“搬家”。可回来的竹蜂在竹竿旁盘旋,一次次凑近洞口确认,像是在仔细核对“家”的模样。察觉到洞口被堵,它没有立刻飞走,反倒是一次次试探着进退,那份执拗竟让它在竹竿旁坚持了一两个小时,直到大雨突降。
我原以为雨水会浇灭它的斗志,它会另寻住处,可它只是钻进大竹竿末端的小洞暂避。雨“哗啦啦”下着,它身体的后半部分露在外面,脑袋埋进竹竿里,睡得安稳又踏实。我没再打扰,午睡醒来时,雨停了,它依旧保持着半进半出的姿势酣睡。那一刻我忽然好奇:它会放弃原来的巢穴吗?
答案在次日清晨揭晓。地板上散落着被啃得粉碎的卫生纸——正是我昨日堵住它“家”洞口的那团,抬头望去,竹蜂正在细竹竿的洞口里来回穿梭,显然是用小嘴巴一点点咬碎堵“门”的卫生纸,“破门而入”夺回了自己的家。我有些意外,却又不死心,等它再次外出时,用枯树叶把洞口填得更加严实,看着它盘旋半天,最终飞走,我想,这次它总该放弃了吧。
可它的执著远超我的预料。它竟回来了,还带回了同伴。两只竹蜂轮流在洞口盘旋、试探,像是在共同商议“破局之法”。我索性找了块与洞口大小相近的石头,严严实实地堵住了洞口,以为这是“终极解决方案”。没想到,它们竟把目光投向了竹竿的第二节。整个下午,它都稳稳地趴在竹竿上,用嘴巴专注地啃着新的洞口,翅膀偶尔轻轻颤动,却没有一刻停歇。我悄悄走过去,把竹竿轻轻放平,它竟丝毫没有察觉,依旧沉浸在“筑家”的专注里,小嘴巴啃咬的动作一刻不停。
我忽然觉得羞愧:我以“卫生”为借口驱赶它,却忘了它所有的坚持,不过是需要一节竹竿当作安身之所,我又何必对它“穷追不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