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北京站前的青春定格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第A12版:城市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1981年7月,我攥着单位开的介绍信,挤上了福州开往北京的绿皮火车。车厢里没有空调,闷热如蒸笼,我的白衬衫蹭了灰又被汗水浸透,很快就成了灰色。车窗外,华北平原的麦浪在烈日下翻滚,金黄一片。

  “北京站到了!”列车员的吆喝声将我从昏睡中惊醒。我拖着行李下车,迎面扑来的热浪中夹杂着煤烟与铁锈的气味,北京站的灰白色建筑巍然矗立眼前。

  售票窗口前的队伍蜿蜒如蛇。我排队整整一个小时,汗水浸透了后背。“去大连的车票要三天后才有。”售票员的话让我有些茫然。我站在整洁的北京站门口,看着宽阔的马路,自行车车流来来往往,突然眼睛一亮,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正好游览一下北京城!

  站在广场上,我的目光被西侧一个简易的照相摊吸引了——一块写着“北京站留念”的木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摊主是个中年汉子,脖子上挂着一部海鸥120照相机。“同志,照张相吧?”他热情地招呼道,“一元五角钱,立等可取。”我摸了摸口袋里仅剩的几张纸币,有点犹豫,但还是问他:“能把整个北京站都拍进去吗?”他咧嘴一笑:“放心吧,保准把‘北京站’三个大字都给拍上!”

  他领着我来到广场围栏边,让我挺直腰板,“头抬高点……对,笑一笑!”随着快门“咔嚓”一声响,第一次到北京的我,就这样留下了年轻的模样,这张老照片也定格了1981年北京站的盛夏,北京站大楼的时钟指向下午四点零五分。如今看来,当年的我还挺“潮”的,照片里的我,穿着当年时髦的的确良白色短袖衬衫、喇叭裤,手里提着拎包,刚好经过的公交车和骑着自行车的人们成了我这个闽南年轻人的背景……

  等待照片冲洗的半个小时里,我坐在照相摊旁乘凉。摊主一边熟练地操作着冲洗设备,一边与我闲聊,“我这来拍照的人挺多的,有来北京探亲访友的,还有像你这样出差的,来北京一定要拍照留念啊!”

  拿到照片后,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夹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在接下来的三天里,我去了天安门,游览了故宫,还到了八达岭长城……第一次到北京,一切都那么新奇而美好。

  美好的时光过得很快,我买了去往大连的火车票,完成了出差任务。返程的绿皮火车上,我把这张照片给邻座的一位乘客看。他仔细端详后,对我说:“真巧啊!1971年我当兵时,也在北京站拍过照片。”

  这张已经泛黄的照片一直被我珍藏在老相册里。如今,北京站前的照相摊早已消失在时光的长河中,但那定格在相纸上的笑脸,那被镜头凝固的青春,永远留在了那个夏日的阳光里。当再次路过现代化的北京站,看着旅客们举起手机自拍时,我总会想起1981年夏天那个简陋的照相摊,想起那位用海鸥相机为我记录下青春瞬间的中年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