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回老家,还没进家门,就被大门前一片藤蔓茂密、绿意盎然的丝瓜吸引住了。
我家的房子挨着马路,门前和马路旁的电线杆之间有块巴掌大的空地,早些时候,这块空地是用石头围起来的。母亲本着不浪费的原则,每年都会在这块巴掌地种下三两棵爬藤植物。今年她种的是丝瓜。母亲也没正儿八经地搭架子,只在瓜秧旁插了两三根半人多高的竹竿,没过多久,丝瓜藤就很喜人地攀上了竹竿,然后继续四处攀爬。有爬到电线杆上的,把水泥电线杆缠成了绿柱子;有盘在大铁门上荡秋千的;还有的翻过了我家的围墙,在晾衣绳上绕来绕去的……远远看去,颇有点气势,绿得很养眼。
这样的丝瓜藤,结出的丝瓜自然也不少。我们在门口随意一站,抬起头都不用细找,就可以看到好几条丝瓜在半空中排着队。风一吹,丝瓜们滴溜溜地转着圈,像“显眼包”,可爱得很。母亲笑着说:“有好多丝瓜结得太高了,等你姐和姐夫回来帮忙摘才行。”
傍晚,大姐一家人到了。看着即将下山的夕阳,被我们授予“摘瓜能手”名号的姐夫,顾不得坐下来泡茶聊天,找来自制的“摘瓜神器”——一根末梢绑着一把旧镰刀的长竹竿,开始摘瓜了。一家人找瓜的找瓜,摘瓜的摘瓜,还有捧着泡沫箱子接丝瓜的。大家配合默契,效率很高,不一会儿,那些“高高在上”的丝瓜就都“归仓”了。
有“显眼瓜”就会有“低调瓜”——小外甥女找瓜找得意犹未尽,她反复搜索,硬是在大家都没注意到的围墙浓密藤蔓下,找出几条丝瓜,指挥着大人一一摘下来。这大大小小的丝瓜摆在一起,看起来可太有丰收的味道了。
母亲坐下来拣丝瓜:已经老了的丝瓜,晒干了,瓜籽留下来当种子,丝瓜瓤用来洗碗;摔烂的丝瓜,晚上就炒来吃;剩下的丝瓜挺嫩,我们这些回家的孩子平均分,带回去吃……我看母亲没给自己留,赶忙“反对”她的安排。母亲却指着瓜藤上的小黄花,眉开眼笑地说:“看,这些过一阵子又会结很多瓜,我和你爸就吃这些。”
其实,下一茬丝瓜父母亲还是吃不到多少的,到时候,这茬丝瓜的去处依然会被母亲安排得妥妥当当的,进了我们兄弟姐妹的家。丝瓜清炒爽口、煮汤清甜,母亲总是想把最新鲜、最好吃的东西留给我们,只有那些老得连瓜尾的花都掉了的丝瓜,母亲才会留下来自己吃。
在庭前种一架丝瓜,会有幸福的滋味从夏天蔓延到秋天。享受丝瓜美味的我们感觉到了幸福的滋味,而种丝瓜的母亲,心中也该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