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火花”之光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A12版:城市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帮母亲收拾书柜时,书页间抖落三张厦门风景的火柴盒贴画——俗称“火花”。掌心中,日光岩沐着微光,沙滩裹着暖光,亭台海堤浸在柔和的光里。小小的“火花”,像把钥匙,打开了我童年关于“光”的记忆闸门。

  儿时,我对光的向往,始于母亲讲的那个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听完故事,我抱着枕头哭湿了枕巾。夜里,睡不着的我偷偷溜进厨房,从火柴盒里抽出十几根火柴,用旧手帕裹好,塞进玩具熊的肚子,希望自己能把“光”捧在手里,分给需要的人。

  见姥姥娴熟地点火做饭,我也想留住那束光。放学后,我悄悄“顺走”厨房的大半盒火柴,蹲在后院,我拿出火柴,用火柴头擦过磷皮,有时火柴没点燃,只冒出一缕青烟,像光藏起了身影;有时火柴燃起橘红色的火苗,我慌忙用手去护,火苗却被风吹灭了。大半盒火柴被我用完了,我的指尖被烫出两个小红点,却没哭,只因那些火苗太好看了,小小一团,跳跃着,比烟花更小巧。姥姥心疼地问我疼不疼,又探头望向门口,小声说道:“还好你妈妈没回来。”而我满脑子都在想:怎么才能让光多停一会儿?

  真正学会“驾驭”光,是在飘着粽香的端午节。姥姥出门走亲戚,经母亲同意,我终于有机会“煽风点火”了。蹲在灶前,我捏着火柴划了一次又一次,要么只冒青烟、火柴头变黑,要么火苗刚燃起就被我碰灭。一盒火柴用了大半,灶膛里的木柴仍没被点燃,我急得鼻尖冒汗,耳边母亲包粽子的簌簌声,更让我心焦。盯着灶台旁的马莲草粽绳,我突然眼前一亮——马莲草易燃,或许能帮我引火!我抽出几根捋顺,拿出火柴深吸一口气,“嚓”一声,火苗终于亮起。我迅速把火苗凑到马莲草上,干草燃烧起来,我把燃着的马莲草抛进灶膛,火舌立刻舔上木柴,不一会儿,灶膛里的火就旺了,火光映得我脸颊发烫。

  “真棒,会想办法了!”母亲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我正得意地添柴,灶膛溅出的火星却落在我的花裙子上,把裙子烧出个小洞。我慌得伸手去拍,却蹭了满手灶灰,把脸抹得一道黑一道白。母亲看着我笑出了声:“咱家怎么多了只小花猫?”那天的粽子吃起来格外香。后来,母亲把我裙子上的小洞用彩色丝线绣出了小火苗图案。

  我把“火花”轻轻放回书页,指尖抚过纹路,似触到儿时的暖,也触到母亲藏在细节里的爱。跳动的火苗会熄,转瞬的光亮难留,可我留住了这美丽的“火花”,它们藏着我追光时的热忱,成了时光里永不褪色的“光的印记”,所到之处,皆是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