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差异化 补短板 以品质医疗满足百姓健康需求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第A06、A07版:健康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版文/本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郑君宏

  

  2018年9月,厦门五缘湾畔,弘爱特色医疗园区开业运营。弘爱医系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通过落实医学决策与经济利益脱钩、专业人做专业事、多学科联合诊疗(MDT)等,让医务人员回归心无旁骛,回归医者的纯粹,更好满足百姓的医疗健康需求,成为当下医疗体系的重要补充。

  近两年,弘爱医系进入“强专科、优综合”的发展新阶段,通过聚焦“差异化、补短板”,构建城市医疗集团三层级服务网络,持续优化中心园区与基层医疗、上门服务的联动,努力为百姓提供有质量、有温度的医疗健康服务。

  适逢弘爱运营7周年,本报记者专访建发健康董事长游兴泉,探讨弘爱如何拥抱时代浪潮,守正创新,走出一条独特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构建差异化医疗技术矩阵 提升品质医疗服务水平

  

  弘爱医系以精准医学平台、技能实训基地、临床试验基地三大基础平台为支撑,构建差异化医疗技术矩阵,重点打造机器人、核医学、生物治疗等技术特色,在高端装备应用、前沿技术研发等领域形成领先优势,全面提升诊疗能力与创新转化水平,让百姓享有品质医疗成为可能。

  

  

  

  打造“机器人集群”

  

  弘爱医系积极引入并深度整合多项高端机器人智能设备,构建覆盖诊断、定位、治疗、康复的“机器人集群”,推动诊疗向精准化、微创化、智能化加速迈进。

  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成为高难度微创手术的“超级助手”。其多自由度机械臂突破了人手的操作局限,在高清三维影像引导下,可精准完成复杂解剖区域的分离、切割和缝合,极大提升手术精度和安全边界。此外,厦门弘爱医院在全市范围内首次配用机器人联动手术台,实现体位自动调整与机械臂协同操作,进一步保障术中患者安全与手术流畅性。

  在神经外科领域,弘爱医院癫痫中心同时配备ROSA与华科精准SR1-3D两套神经外科机器人,构成“双机协同”的精准手术体系。ROSA机器人凭借其多关节灵活机械臂与多模态影像融合能力,在立体定向脑深部电极植入手术中实现亚毫米级定位,尤其适用于疑难癫痫病例的精准评估与治疗。而华科精准SR1-3D则搭载先进的3D结构光注册技术,实现“无标记点”快速高精度定位,大幅缩短术前准备时间,提高手术效率。

  在康复医学板块,弘爱康复医院积极部署上肢康复训练系统与外骨骼机器人,实现康复治疗的数字化。埃斯顿、傅利叶上肢康复训练系统可通过多关节联动训练和沉浸式游戏,帮助患者重塑运动功能;程天、布法罗下肢外骨骼则基于神经可塑性原理,为主被动步行训练提供精准助力,有效促进运动再学习与功能重建。

  未来,弘爱医系将持续引进各类诊疗机器人,完善“从诊断、定位、治疗到康复”的全链路机器人辅助诊疗体系,让精准诊疗成为弘爱的一个标签。

  案例故事

  达芬奇机器人“显身手” 高龄患者快速康复出院

  不久前,91岁的许先生因为腹胀伴呕吐就诊于胃肠外科,经CT检查考虑结肠肿物伴有梗阻。在完善各项肠镜检查后,最终诊断为乙状结肠癌。由于患者高龄且有多项基础疾病,弘爱医院针对该患者组织了多学科讨论,经详细评估,制定了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方案。借助达芬奇机器人精细灵活的优势,极大程度减少了患者心肺系统负担,并缩短手术时间,提升患者手术安全系数。

  经治疗,患者术后6天即恢复正常,顺利出院,彰显了机器人微创手术在复杂胃肠疾病领域创伤小、恢复快、预后好的优势。

  

  

  BNCT精准摧毁癌细胞

  

  一名左下颌骨软骨肉瘤患者,历经外科手术和免疫治疗后仍不幸复发,陷入治疗困境,经评估入组参与临床试验接受硼中子俘获治疗后,病灶显著缓解,疗效评估达到“部分缓解”,并保持良好状态已超过两年。

  这一成功案例,正是BNCT(硼中子俘获治疗)技术强大威力的生动体现。BNCT是一种基于核反应原理的靶向放射治疗技术,被誉为继手术、放化疗、靶向药和免疫疗法后的“癌症第五疗法”。其原理是先为患者注射含硼靶向药物,这些药物会选择性聚集于癌细胞,再通过中子束外部照射,触发核反应,释放高能粒子精准摧毁癌细胞,同时最大程度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对于放化疗不敏感、复发、浸润性强及晚期难治性肿瘤患者而言,BNCT提供了新的希望。它具备治疗周期短(仅需1-2次)、毒副作用低等优势。

  厦门弘爱医院BNCT中心由医院与中硼医疗合作共建,是我国首座、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BNCT综合治疗与研究中心,配备3个治疗舱。截至2025年8月,中心已完成超70例次受试者治疗,并牵头开展全国首个BNCT药械联合I期注册临床试验,标志着我国在该尖端领域已步入全球第一梯队。

  在BNCT快速发展的同时,弘爱核医学也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已开展肿瘤PET/CT分期与疗效评估、SPECT功能显像及碘-131治疗甲亢/甲癌、钇-90肝恶性肿瘤治疗后的疗效评估等项目。未来将重点推进淀粉样蛋白PET(助力阿尔茨海默病早诊)、镥-177等多种靶向核素治疗,并为BNCT配套开展^1^8F-BPA诊断显像。游兴泉透露,医院正积极与国内多所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探索偶联和递送技术,同时着力构建稳定自主的核素供应链,推动从药物研发、临床试验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核医学产业链创新体系,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多元的解决方案。

  

  生物治疗获重大科技项目立项

  

  弘爱细胞治疗研究中心总面积约930平方米,已建成11间高标准实验室,配备东富龙细胞药物制备全站、蜂巢培养系统、13色流式细胞仪及程序降温仪等尖端设备。目前,中心已在免疫细胞与干细胞制备领域具备成熟技术,其中NK细胞与MSC细胞于2024年通过第三方CNAS质量认证,获得中检院认可的质量报告,细胞活率、纯度与效力等多个指标均达行业认可水平。

  此外,中心联合北京协和医学院张建民教授团队申报的“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外泌体治疗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和临床验证”项目,已获批厦门市2024年未来产业领域重大重点科技项目支持立项。该项目聚焦临床难治性肝病,探索iPSC来源外泌体在抗纤维化治疗中的新路径,标志着弘爱在生物治疗前沿领域实现从平台建设向创新研发的重要跨越。

  

  三大平台支撑

  

  弘爱医系成功构建差异化医疗技术矩阵,离不开三大基础平台支撑。

  其中,技能实训基地以介入、微创、内镜三大主要技术为主要方向,通过搭建从计算机模拟、离体动物器官到CADAVER、动物试验等全链条教学环境,助力医务人员的技能提升。该平台已成功落地运行,例如2023年在医院CADAVER手术培训室举办的周跃教授脊柱内镜培训班,通过手术直播、理论授课和标本实操,为全国50多位医师提供手把手指导,显著提升了微创手术技能培训实效,也标志着医院在高阶外科培训领域的资源整合与学科带动能力。

  精准医学平台则以建设“精准医学应用与转化中心实验室”为基础,推动临床与科研深度融合。平台围绕质谱分析、分子检测、细胞检测及类器官分析等多项前沿技术开展建设,目前已成功开展维生素谱检测和免疫年龄分析等项目,系统赋能精准预防、诊断和治疗决策。平台还致力于构建生物样本库和专病诊疗中心,衔接检验、病理与药学等多科室,为临床提供数据支撑和科研转化服务。

  临床试验基地目前已备案4个药物和17个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专业,2025年计划新增神经内科、核医学及BE/I期临床研究专业备案,持续扩大学科覆盖与服务能力。平台已承接多项创新药械临床试验项目,其中 BNCT 中心的首台套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已开展I期临床试验,初步验证了其临床转化能力。年内,将完成GCP一期病房建设,助力更多前沿药械临床研究落地,支撑高水平临床研究型医院建设,最终实现“医研产”协同发展,惠及更多患者。

  

  

  

  创新药械寻源 让百姓及时用上“救命好药”

  

  在创新药械的引进与应用上,弘爱医系始终走在全省前列,其背后是一套科学、高效、以患者为中心的创新药械寻源、入院机制与快速响应体系。

  

  

  

  医院通过多渠道信息监测,紧密跟踪国内外审评动态、权威学术成果与国际会议进展,依托专业数据库持续筛选具有突破性疗效的创新药,形成储备清单。在此基础上,医院药学部联合临床专家从临床必要性、有效性、安全性、药物经济学等维度开展全面循证评估,确保每一款药品的引进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决策环节,医院建立药事委员会快速审议流程,对符合条件的品种开通“绿色通道”,纳入临时供应目录,同步完成采购、进院与临床配套工作,切实打通创新药械落地“最后一公里”。这一机制不仅体现了弘爱医系在前沿医疗资源引入上的专业能力,更真正让患者无需远赴外地、不必辗转社会药房,在“家门口”就能第一时间用上全球领先的治疗方案,极大提升了救治效果与就医体验。

  据统计,弘爱医院目前常规使用的1200多种药品中,原研药占据主体地位。今年以来,医院已在全省率先使用7种创新药物,包括多替诺雷、多奈单抗、莱博雷生等重磅品种,在痛风、阿尔茨海默病、失眠等领域快速实现精准治疗突破,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惠及百姓。

  

  多奈单抗省内首用为认知障碍患者点亮曙光

  

  4月9日,国际创新药多奈单抗(Kisunla)在厦门弘爱医院神经内科实现全省首次临床应用,为阿尔茨海默病(AD)治疗带来重大突破。我国现有近1700万痴呆患者,AD作为最主要类型,致死致残率高,有效治疗手段极度匮乏。多奈单抗是中国目前唯一明确注明“淀粉样蛋白斑块清除后可停药”的靶向药物,通过清除大脑中过度积聚的淀粉样蛋白,延缓疾病进展。弘爱医院认知障碍团队为确保用药安全,对首例患者进行了严格筛选,全面评估认知量表、脑电图、头颅MRI、APOE基因及淀粉样蛋白PET结果,确认符合适应症。首次给药在认知障碍病房完成,由专科医护全程监护。同时,神经内科组建了多学科团队和患者专项工作群,联合检验、药学及国内外专家实时跟踪、多学科评估,为患者提供定制化、全流程管理,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理念。

  

  高选择性降酸新药破解痛风治疗难题

  

  7月11日,中国首款高选择性URAT1抑制剂多替诺雷(优乐思?)在厦门弘爱医院率先全省落地,首张处方由内分泌科田建卿教授开出,标志着我省的痛风治疗迈入精准降酸新阶段。

  多替诺雷是我国原研新药,其独特机制可强效抑制尿酸重吸收,即便患者难以严格坚持低嘌呤饮食,仍能显著提升尿酸达标率,实现长期病情稳定,且不增加肾脏负担,有助于降低慢性肾病和心血管事件风险。田建卿教授指出,高尿酸及痛风发病率持续攀升,并发症风险呈几何级增长,多替诺雷不仅提供了全新的强效治疗选择,也成为医生对抗痛风及合并症的重要工具。弘爱医院凭借创新药通道加速新药可及,破解了传统治疗“达标难、副作用大”的困境,为痛风患者带来突破性希望。

  

  

  

  补短板 聚焦常见病、疾病预防和康养

  

  弘爱医系明确自身作为现有医疗体系重要补充的定位,为此,倾斜资源在三个方向上形成补短板的优势。

  

  

  一是针对常见多发病,针对各个病种,专门配置主诊组,提升病种诊疗特色,并以“流程极速化、疗效患者化、管理连续性”为特点重构诊疗秩序,有效提升就医体验。比如,“痔疮”由曾奕山主诊组负责,他们以“全程无痛,当日出院”为特色打造病种诊疗特色。

  二是针对疾病前预防,构建了“查、清、补、调、养”管理模式,目前已设置自愈、睡眠、糖逆等干预单元,系统开展亚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慢病管理及抗衰等服务,同时结合“四色分级管理”,依托检查检验数据,实现对健康风险的早识别、早预警、早干预。通过体检后全程闭环管理与多学科协作(MDT),真正构建起从疾病预防到精准诊治、再到康复促进的一体化健康管理新模式,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三是针对急性后期康复和安宁疗护,通过设置独立的康复医院和养护院,形成“急慢分治,医养结合”特色,成为满足急性需求医院的补充。

  

  四色预警+多学科协作 及时揪出早期肺癌

  

  46岁的李先生因睡眠问题到厦门弘爱医院中医科就诊,依照既往体检记录顺带复查了胸部CT。他并未留意此次检查结果,但弘爱医院院内搭建的“肺结节四色管理系统”却在默默运转。影像科医生在审阅其CT影像时,发现左下肺一枚结节形态可疑、较前增大,系统自动将其标记为“橙色预警”——代表需近期专科干预。报告实时跨科推送至胸外科肺结节专病门诊,杨清杰副主任医师收到提示后立即调阅影像,判定该结节具备典型恶性特征,为早期肺癌表现。杨主任第一时间电话联系李先生说明情况。原本并未在意复查结果的李先生当天上午即赶至胸外科门诊,经沟通后迅速办理入院。

  胸外科团队在完善术前评估后,于次日为李先生施行单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微创手术,术后仅留3厘米小口,恢复迅速,术后第1天即出院。后续病理确诊为浸润性肺癌IA2期,因发现和处理及时,患者无需进行放化疗,仅定期随访即可。

  弘爱医院依托“红橙黄蓝”四色分级预警与多学科协作机制,实现了从影像识别、专科研判、主动随访到手术干预的闭环管理,不仅避免患者因遗忘复查或非专科医师经验不足导致的诊疗延误,更彰显出体系化健康管理在肿瘤早诊早治中的重要价值。

  

  全院血糖管理 助患者逃离截肢厄运

  

  55岁的张先生因车祸导致左足背严重撕脱伤,住进弘爱医院烧伤整形科。患者有10余年糖尿病史,平日血糖控制极差,未规律监测,入院时随机血糖高达18.8mmol/L,足部创面巨大,感染及截肢风险极高。医院“全院血糖四色管理系统”自动将其评级为红色(需尽快干预),系统弹窗提醒主管医生立即联系内分泌科会诊。内分泌科血糖管理小组迅速响应,经评估后建议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但患者抗拒多次注射。于是专家团队为其量身定制了联合治疗方案:每日1次基础胰岛素利司那肽注射,配合口服达格列净、二甲双胍缓释片及阿卡波糖。

  方案实施后,依托血糖管理模块连续监测,三天后血糖显著下降,后续逐步精细调整,最终血糖稳定于6.5-9mmol/L区间。血糖的有效控制为创面愈合创造了良好的内在环境。烧伤科团队通过持续清创、抗感染及促进表皮生长治疗,避免二次手术和截肢。患者住院一个半月后顺利出院。复诊显示其创面完全愈合,胰岛素已停用,仅以口服药维持,血糖依旧平稳。

  在张先生的诊治过程中,弘爱医院通过四色预警打通科室间协作壁垒,实现烧伤科与内分泌科的高效联动,在严重创伤合并复杂代谢疾病的情况下,成功守护了患者肢体完整与生命质量。

  

  降脂减重不再难 身心协同实现自愈

  

  “以前总觉得自己像被无形的网困住,血脂高、体重超标,情绪也跌到谷底……”这是沈先生初次来到弘爱医院自愈中心时的状态。那时的他,不仅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数值远超正常范围,体重指数(BMI)达到29.5的肥胖标准,更被持续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困扰——失眠、食欲减退、对生活失去兴趣,甚至连简单的工作都觉得力不从心。

  面对沈先生的困境,自愈中心健康管理团队没有只盯着“降脂”“减重”这两个单一目标,而是从身心协同的角度制定了个性化方案,进行功能营养素补充、饮食调整、运动干预。3个月后,沈先生的变化令人欣喜:血脂各项指标全部回归正常,体重减轻了8公斤,失眠消失了,脸上重绽笑容。现在,他每天都会去公园散步,之前那种“喘不过气”的感觉完全没有了。

  

  

  

  人工智能应用 打造智慧就医新体验

  

  弘爱医系正全力推进人工智能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在推进构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垂直领域大模型构建以及满足文本、语言、语音、影像等多模态运算的基础上,弘爱医系正脚踏实地推进人工智能在医疗服务、主动健康、慢病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目前,弘爱医系已成功推出“HAI宝”智能助手、检中转诊AI管理系统及康复AI智能体等核心应用,运用人工智能超长图文理解及多模态运算能力等优势,从诊疗全流程、检中转诊效率及康复协同三大维度系统破解行业痛点,显著提升医疗服务的智能化水平,让“看病不再难、看病不再冷”。

  AI健康助手“HAI宝”融合人工智能技术,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服务,旨在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与患者就医体验。“HAI宝”具备智能导诊、预问诊、无声叫号、检中转诊、报告解读及用药管理等功能。在诊前阶段,系统为患者提供健康咨询和科室推荐;在候诊环节,采用“无声叫号”系统,以改善就诊秩序。在医生端,“HAI宝”可自动整合患者病史信息,辅助医生进行诊疗决策。在影像诊断方面,系统提供AI辅助阅片功能,能够快速完成CT图像分析,提升肺结节检出效率。在检中转诊环节,系统通过AI分级与预警机制,实现异常报告的快速出具和转诊流程的优化。诊后服务方面,“HAI宝”提供报告解读与用药指导,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医疗信息和用药方案。借助“HAI宝”,医生回溯病史从5分钟压缩到30秒,实现80%常见健康问题7×24小时在线咨询秒回,通过智能导诊大幅降低挂号错误情况;影像阅片效率提升60%,异常影像发布从24小时锐减至1小时,四色预警同步触发随访,转诊时效从平均72小时大幅压缩至2小时,检中转诊人次同比跃升85.59%。“HAI宝”不仅是一项技术成果,更是以患者需求为核心、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的医疗服务体系重构。这一AI创新应用为行业智慧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未来将持续优化迭代,助力医疗健康服务迈向更智能、更人性化的新阶段,真正实现“把医院折叠进口袋”的智慧化服务新体验。

  案例故事

  康复AI智能体打造高效协同康复模式

  今年,厦门弘爱康复医院成功落地康复AI智能体应用,通过构建医治护协同平台,有效解决了传统康复医疗中的多项痛点。该AI智能体能够基于患者个人信息、病史及实时康复数据,自动生成个性化康复计划,明确各阶段治疗目标与方法,并通过移动终端向患者直观展示,增强其对康复进程的理解与参与感。同时,平台实现了医生、治疗师、护士三方的高效协同。所有文书与患者信息集中管理,支持实时沟通与数据共享,避免了以往跨系统查找信息、使用网络沟通工具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既保障了患者隐私,也大幅降低了协同成本。AI技术还深度优化了康复评价流程。系统自动采集并分析康复数据,快速生成评价报告,医护人员仅需审核与微调,文书工作时间减少70%,使其能更专注于患者治疗与护理。实践表明,该平台使医治护沟通效率提升80%,患者康复满意度显著提高,医护人员工作负担明显减轻。

  弘爱医系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药械,补充区域短板,通过强化对常见疾病、健康管理、康复医学与安宁疗护体系建设,成为现有医疗体系有效补充,进而不断满足百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