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时空交错的奔赴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第A12版:城市副刊·花季       上一篇    下一篇

  

  ?双十中学镇海校区初三(10)班 陈亦

  我和阿祖素未谋面,却总爱听母亲讲他的故事。阿祖自幼是孤儿,放牛为生。十四岁那年,八路军途经家乡,他扔下牛绳追随数十里。首长被他的执着感动,留他做了交通员。他从此吃上了馒头,盖上了首长让出的棉被。

  1949年2月,阿祖响应号召南下,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历经七个月艰苦行军,接管寿宁县。局势稳定后,他放弃工资晋级机会,选择到厦大学习。毕业后又放弃留厦门岛工作的机会,到集美侨校工作,后来赶着牛车载妻儿前往新成立的灌口中学任职。

  但关于他的故乡,家族记忆只剩一团迷雾,唯有户口簿上“垣曲”二字如模糊邮戳,印刻着家族来时的路。

  今年我也十四岁,恰逢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我与母亲决定寻访阿祖的故乡。几经周折,在垣曲县小李叔叔帮助下,找到了瓦舍村。一场家族寻根之旅就此启程。

  我们一大家子十二口人在运城会合。小李叔叔说:“山西人恋家,运城又数垣曲人最不愿离开。”我心头一震——阿祖当年选择南下时,南方尚未全面解放,土匪猖獗。他与八十四位党员干部奔赴险境,离开中原沃土,选择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扎根。

  我们直奔垣曲县南下干部纪念碑。碑文记载着一段历史:一场暴乱中,区长持枪掩护所有同志撤离,同志们赤脚跑过碎石河床,脚底鲜血淋漓……区长最终被敌人凌迟,年仅三十一岁。土黄色巨石静默如山,石面凹凸似英雄越过的山峦。碑文殷红如赤子之心,与国旗同辉。绕到碑后,我忽然看到那个刻骨铭心的名字——宁天才!大声唤来家人,长辈们的泪水顷刻奔涌。阿祖,您的奔赴,已凝结为一座丰碑!

  进瓦舍村民宿,水泥路旁月季丛生,岩缝间有它们挤破石壁的呐喊。冲下陡坡,风过耳际,如闻它们向上生长的呼啸——这何尝不是阿祖一生的写照?登高四望,仿佛见那位十四岁少年正翻越山岭。

  烈日下几经打听,找到一处旧院。叩门许久,有老人应门。我们急切说明来意,询问宁姓人家。老人摇头:“早搬走咯,老一辈的事,也随老一辈去了。”怅然霎时涌上心头。几十年后重返,乡址无存,故人难寻,乡音已改。然清冽乡水入喉,淳朴乡音入耳,渐渐抚平遗憾。

  返程航班腾空而起,舷窗外盐湖七彩交织,夜运城安详宁静。八十载岁月茫茫,两位少年于此交错:一位从此地出发,奔向生命不凡;一位从远方归来,指尖轻触烽烟余温,与阿祖隔空相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