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很短暂,短到从女儿参加高考到送她去上大学,仿佛倏忽而过。这个夏天又格外漫长,其间种种,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如盛夏繁茂的枝叶般交织,萦绕心头,久久难忘。
六月的海风把忐忑揉进每一次吹拂。我将小心翼翼藏进一个个不起眼的动作里。考前那几天,我们尽量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放松淡定,实则神经紧绷,凡事力求如常,一言一行都格外谨慎。最后一次模拟考,女儿考出了三年来的最高分和排名,我却极力压抑喜悦,劝她冷静,不可过于兴奋。清晨即便早早醒来,也要到点才轻手轻脚去做早餐;晚上总要等她入睡后才敢安心去睡,生怕一点声响惊扰她的梦。
考后到出分前,一家人如释重负,其乐融融。我们迫不及待搬回自己的家,结束三年多的陪读生活,终于不必再在岛内外往返奔波。没有学业的压力、卸下奔波的疲惫,日子过得从容舒缓。晚饭后,明月皎洁,清风徐徐,三人挽手在小区散步,欢声笑语,幸福大抵如此。我们还满怀信心地带女儿参加了一所中外合作大学的综合评价考试,她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怕什么,来什么。查到高考分数那一刻,全家都愣住了——分数和省排名远低于平时。我盯着屏幕,半晌无声,脑中一片空白。女儿哭了。我们没有劝阻,任她尽情释放委屈、不甘与遗憾。希望破灭,家中顿时沉寂,怅然若失,往日欢笑不再。望着她独自出门散步的孤单背影,我感受到她的无助,内心涌起深深愧疚。
七月初,我们重振旗鼓,投入志愿填报。经过激烈讨论,最终达成共识:以女儿的意见为主。“三分考,七分报”。我们对每一所高校、每一个专业、每一座城市的选择都极为慎重,大量搜集信息,反复分析,积极联系各校招生老师,不断调整志愿顺序,紧盯填报系统的数据变化……临近截止日前,好消息陆续传来:几所名校抛出橄榄枝,希望她报考医学专业;那所中外合作大学也表示愿提供高额奖学金。点击“提交”后,全家心情平静——那是经历大起大落后的理性与坦然。接下来,只需静待花开。
八月第一天,女儿的录取通知书如期而至。我手捧通知书,反复端详,逐字诵读,欣喜之余满是感慨,却一时难言。深夜思忖良久,我终于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配着通知书封面图片,写下一句:“努力不会被辜负。”既是对女儿的嘉许,也是对自己这些年付出的告慰。那一刻,一种功成身退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八月底的上海,酷热难耐。我们顶着烈日穿梭校园,搬行李、购物品、整理床铺书桌,熟悉环境,体验食堂,参加家长会和开学典礼,喜悦中夹杂不舍与牵挂。原定五天的行程,最终延长了两天。返程地铁上,我站在门边,背对妻子默默望向车外——只是不愿让她看见我流泪。
回到厦门,我在手机天气软件里添加了上海。这座城市,将在未来八年,成为我主要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