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在1985年4月18日的少林寺,记录着我人生第一次跨省出差。四十年过去,那次充满艰辛却又满载收获的河南之行,依然清晰如昨。
1985年春,在厦门市委党校工作刚满三年的我,意外获得了赴洛阳参加全国党校系统教学研讨会的名额。作为从未出过远门的闽南人,能与同事应老师同行,着实让我兴奋不已。然而改革开放初期的交通条件,给这次出行平添了不少波折。
出发前我们只购得一张卧铺票,年长的应老师自然优先。4月中旬的清晨,我攥着站台票挤上厦门开往南京西的列车,在拥挤的车门过道上,行李包成了临时座椅。直到深夜列车停靠蚌埠,我才幸运补到列车员休息车厢的边铺。辗转三天两夜抵达南京,再转车终达洛阳时,疲惫中更带着闯过关的欣喜。
中原的生活习俗给我这个海边人带来不小冲击。每日的馍馍就蒜苗、小米粥当汤饮,干燥的风沙天气,都与闽南的饮食气候大相径庭。但更强烈的冲击来自文化层面——“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适逢首届洛阳牡丹花会,万紫千红的牡丹花盛宴让我大开眼界。会议安排的文化考察更令人难忘:龙门石窟的千年造像静默诉说着艺术传承,白马寺的晨钟暮鼓回荡着佛教东传的足迹,少林寺的武僧演练则展现着禅武合一的境界。这些教科书里的文化地标突然鲜活起来,让我第一次真切触摸到中华文明的脉动。
返程时的惊险插曲成为此行最生动的注脚。因有段路临时交通管制,耽误了时间,我们乘坐的三轮车在街巷中疾驰,最终在列车鸣笛前一刻冲进站台。这个教训让我此后出行必留充足余量,也印证了“行万里路”的真谛——旅途中的意外与应对,都是成长的馈赠。
如今高铁网络四通八达,当年四天三夜的艰辛旅程如今朝发夕至。但那个在绿皮车上辗转、为补到卧铺票而欣喜、因文化震撼而目眩的年轻人,永远定格在这张老照片里,见证着时代变迁与个人成长的双重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