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以伟大抗战精神赋能高校国防教育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第A08版:理论在线       上一篇    下一篇

  

  ●卢鹏好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伟大抗战精神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壮阔进程中孕育的精神丰碑,也是国防教育的鲜活教材。大学生作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其国防素养直接关系到民族未来与国家长治久安。将伟大抗战精神特别是厦门军民“临海守土、共御外侮”的抗战记忆融入大学生国防教育,既是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增强育人实效的关键之举。

  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铸牢国防教育价值认同

  国防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引导大学生厚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厦门军民在抗战时期“临海守土、寸步不让”的家国大义,正是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作为东南沿海重要海防门户,厦门自1937年9月遭受日军空袭起,便成为抗战前线——从厦门守军在胡里山炮台、白石炮台与日军展开激烈炮战到厦门各界成立“抗日后援会”募集物资;从“血魂团”打入敌军内部,截取情报,进行破坏活动到厦门儿童救亡剧团抗日募捐义演,厦门军民以“守土有责、护国如家”的坚定信念,在东南沿海筑起了一道血肉防线。

  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融入大学生国防教育,需打破“国防与我无关”的认知误区。一方面,可依托厦门红色实践基地开展沉浸式教学,如:组织大学生走进李林烈士纪念园,聆听革命烈士李林“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动人事迹;走进嘉庚纪念馆,了解陈嘉庚先生“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爱国壮举,另一方面,可邀请厦门抗战亲历者或其后代进校园,讲述厦门沦陷期间那段刻骨铭心的血泪史,让大学生从身边历史中明白: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国防不是遥远的守疆卫土,而是每个普通人护家卫国的情怀与担当,深刻认识到国防安全与个人命运休戚与共,建立起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的价值认同。

  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强化国防教育精神支撑

  国防教育不仅是国防知识的传递,更是斗争精神的锻造。伟大抗战精神中“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斗争精神的鲜明标识,在厦门军民的抗战实践中得到生动诠释。在厦门保卫战中,驻军通讯器材匮乏,联络不通,缺乏协同作战;武器陈旧,装备不完整,火力不如日军。但将士抗敌英勇,连续昼夜作战,即使没有后援,仍主动攻击敌人,与敌短兵相接,近战肉搏,无畏牺牲。这种“身处绝境仍不低头、面对强敌决不退缩”的斗争精神,正是新时代大学生需要汲取的精神养分。

  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融入大学生国防教育,需聚焦“和平积弊”的破除。一方面,可通过“厦门抗战与斗争精神”专题课堂,结合当前国际安全形势与厦门海防现状,分析“忘战必危、怠战必亡”的历史规律,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海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警惕“和平年代无战事”的麻痹思想,树立“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的忧患意识;另一方面,可在大学生军训中融入“抗战精神主题拉练”,让大学生在体力与意志的考验中体会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联合驻厦部队组织“国防技能挑战赛”,引导大学生在竞技中培养迎难而上、敢打必胜的斗争意识,让“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从历史故事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品格。

  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深化国防教育实践养成

  国防教育最终要转化为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动自觉。厦门沦陷后,面对日军的残酷统治,厦门军民矢志不渝,以实际行动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反抗斗争:中共厦门工委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血魂团”成员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抗日活动;集美职校内迁大田8年,坚持办学,在抗日烽火中淬火成钢,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这种“身处逆境而不屈、面对困难而不挠”的坚韧品质,正是新时代大学生需要培养的重要品格。

  真正的信念绝非空谈,它体现为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行动自觉。当前大学生国防教育普遍存在“入脑”未“入手”,“入心”未“入行”的问题,缺乏将国防认知转化为国防实践。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融入大学生国防教育,需破解“知行脱节”的问题。一方面,可联合驻厦部队建立大学生国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驻厦部队体验军旅生活,参与海防巡逻等实践活动,体会国防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另一方面,可立足厦门 “全国双拥模范城” 的特色优势,组织大学生成立“宣讲志愿小分队”,深入社区、中小学开展“海防知识宣讲”“抗战故事分享”等活动;组织大学生成立“军属帮扶志愿队”,为驻厦部队军属提供学业辅导、生活照料等服务,引导大学生从国防教育的接受者转变为国防建设的参与者,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转化为主动参与国防建设、自觉守护家国安全的行动自觉。

  (作者系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2024年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研究”[FJ2024XZB03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