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杰 吴俊鸿 刘筠
近日,意大利原版音乐剧《神曲》主演们,穿上唐装汉服,提花灯摇团扇,走进“屿见闽南·时光幻境”,体验千年闽南烟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这是厦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的重要论述,以“海洋文明、闽南文化、厦门故事”为切入点,推动文旅融合、消费升级的一个场景。据统计,这个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今年5月开业以来,截至目前游客总数已超过40万人次,极大带动周边综合消费。
近年来,厦门以前瞻的思路、创新的办法,不断推出文旅融合项目,推动“人文经济学”走下书架,转化为实践应用场景,发力人文经济这一新赛道,形成“文以化之、文以铸之”的新业态,赋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文经济学”的西方视角
何谓“人文经济学”?
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人文经济学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学理认知。
从历史的眼光看,作为学科概念,“人文经济学”是美国实验经济学家巴特·威尔逊于2010年提出的,但这一学科的萌芽,更早可追溯到18世纪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他们在探讨经济规律时开始思考社会和文化的影响;1986年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了“文化资本”的概念,接着澳大利亚经济学家大卫·索罗斯将“文化资本”引入经济学领域,提出文化资本可以内在地构成商品价值,并形成市场流量。
不过,不同国家、不同流派的西方经济学家,对这一学科的阐释,都囿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和资本的逻辑,将之视为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供求关系以及投入和产出的效益分析,归属于产业经济学的一门分支。
从辩证发展的眼光看,西方学者视域下的人文经济学,虽是学科发展的延伸,但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不是肯定人的中心地位和人文价值的引领作用。这一固有的认知局限和知识体系,和中国人文经济学的时代内涵与特征大相径庭。
“人文经济学”的中国特色
“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文经济学”的重大命题。
从在厦门工作时领导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到在浙江工作时要求“积极推进文化与经济的互促共进”,到上海工作时指出“要把文化的力量融入经济发展中”;从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到提出“人文经济学”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握“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哺经济”的辩证关系,突破了西方经济学知识藩篱,超越了资本拜物教的理论逻辑,打破了单纯以经济利益效用驱动的经济学壁垒,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成果,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创性贡献。
这一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基因的人文经济学,具有如下鲜明特征。
1.体现了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互促共进的融合功能。
中国人文经济学融文旅、文教、文创、文娱为一体,具有强大的融合力量,能够促进经济要素跨部门、跨行业的开放和流动,实现经济和文化双向渗透、融合和转化,属于新质生产力范畴,在创新驱动、产业赋能中焕发出强劲动力活力。
2.诠释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人文价值的引领作用。
经济利益固然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但文化精神是催人奋进的内在动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以人文价值为先导,推进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就能厚植发展潜力、提升竞争力,让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3.彰显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底色和依靠人民的行动导向。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中国人文经济学打破了“见利忘义”“见物忘人”的狭隘眼界,强调经济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优先性、人文价值的先导性,是以人为本、为民造福的经济学,彰显了人民至上价值取向和依靠人民的行动导向。
4.蕴含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联系、互相影响、互为条件、辩证统一。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繁荣进步的内在驱动力。中国人文经济学强调,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互促共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得益彰,蕴含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辩证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要求完全统一。
厦门发展人文经济的条件优势
人文经济,是人文经济学在现实中的实践与运用。
发展人文经济,离不开人文历史资源的支撑;厦门具有发展人文经济充分的人文条件与明显的独特优势。
逆时间长河而上,厦门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晋。如今的厦门,是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具有多区叠加优势,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
古今积淀构成厦门深厚人文基底。农业文明与海洋文明在这里碰撞,中原文化与华侨文化在这里演进,既有朱子文化的传承赓续,又得近现代对外开放风气之先,东西方殊异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在这里交汇激荡、兼容交融,积淀出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厦门又是“礼乐衣冠第,文章孔孟家”的“海滨邹鲁”,闽南神韵与侨乡风情、洋派与闽派在这里交织,造就别具一格的“穿西装、戴斗笠”嘉庚建筑;歌仔戏与歌剧在这里相遇,南音与管风琴在这共生,涵养了厦门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独特气质。
嘉庚精神是厦门专属的精神标识。陈嘉庚先生一生赤诚爱国,情系桑梓,将自身命运与民族兴衰、祖国前途紧密相连,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习近平总书记称他为“侨界的一代领袖和楷模”。嘉庚精神是浸润厦门城市品格的精神富矿和推动特区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
对台文化交流厦门优势得天独厚。厦门经济特区因“台”而设。厦门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对台经贸、文化交流不断拓展深化,海峡论坛、工博会、文博会等促进了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台企台胞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
厦门加快发展人文经济的思路举措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积极探索人文和经济良性互动关系,以人文理念搭建融合平台,以文化赋能经济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构建了创新机制、市场条件和舆论环境。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厦门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建设“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为目标,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契机,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加快发展人文经济,在壮大城市经济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1.以文弘业、以文兴业,把人文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人文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要把发展人文经济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智能化方式塑造新场景、培育新业态、形成新优势;要进一步梳理产业图谱,锚定新行业、新领域,加快补链延链强链,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厦门新形象中发挥引领作用;要用好“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城市IP,聚焦核心资源和优势产业,挖掘文化内涵,突出产业特色,为厦门打造更具影响力、吸引力的城市品牌; 要充分发挥“金鸡”品牌效应,优化影视产业空间布局,积极培育影视龙头企业,拓展优势产业链。
2.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过程本质是一种精神文化体验。越是人文色彩浓厚的地方,越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文化品位决定旅游品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旅游组织曾测算,全球40%以上的旅游业是由文化驱动的。
《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旅游发展战略”部分,开篇明义点出厦门的文化特质——“独具一格的历史文化和艳丽明媚的侨乡风情而蕴含着强烈的魅力”。要用足用好厦门优渥的历史文化禀赋,坚持高站位思考、全方位布局、高起点谋划,突出国际化、高端化、数字化发展方向,着眼“大旅游”工作管理机制,整合多方力量,形成全市文旅“一盘棋”大合力、大格局;要创新融合的业态,积极运用“文旅+”模式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现代化服务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文旅+农业”“文旅+教育”“文旅+体育”“文旅+时尚”“文旅+商贸”等新业态。要做精“演艺+旅游”“会展+旅游”“影视+旅游”“体育+旅游”“国际中转+旅游”,打造世界一流旅游休闲城市,让游客享受到高端的、丰富的、差异化的体验。
3.以特见长、发挥优势,在两岸文化交流互鉴、两岸产业融合发展中当先锋、作示范。
要秉持“两岸一家亲、厦台亲上亲”理念,继续扩大海峡两岸文博会、海峡两岸图交会、海峡旅游博览会等文化产业融合平台影响力,构建“盛会+文旅+消费”生态圈;要更好发挥厦门(集美)闽台研学旅游基地作用,持续开展两岸研学体验营、海峡两岸中学生闽南文化夏令营、金厦两岸亲子研学等活动;要积极实施文旅惠台政策,发挥厦门两岸旅游交流重要枢纽和集散地作用。
4.以文化人、以德润身,加快建设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奋勇争先。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厦门肩负着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
今年7月,厦门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鲜明提出“加快建设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市”。共同富裕是全面的富裕,不仅指物质生活的富裕,还包括精神生活的富有,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加快建设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市,是厦门走在最前列、当好排头兵的科学决策,也是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根本要求的必然选择。
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是厦门的烫金名片。要更加注重以“人的文明”塑造“城市文明”,进一步做好以文化人工作,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化实践、文明创建,实现市民现代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持续提升;要把文明建设与人文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富口袋”与“富脑袋”相辅相成、齐头并进,为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试验、探路先行。
从历史深处澎湃而来,向宽广未来奔涌而去。人文经济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厦门向“新”而行,就要在发展人文经济上跑出加速度,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赢得先机,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作者单位:厦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