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本报记者 沈彦彦 通讯员 傅琳琳 郑少斌 王欣睿
“抢答开始!”9月12日上午,厦门市第三十一届职工技能大赛农产品食品检验员(粮油质量检验员)技能竞赛现场,随着主持人话音落下,来自全市粮食企业、质检机构的参赛选手迅速举手,中央储备粮厦门直属库有限公司选手刘嘉澍起身回答:“滴定管不能放入高温烘箱烘干,会影响精度!”这场紧扣实操的知识抢答,瞬间点燃现场气氛,也揭开了厦门粮食行业年度技能比拼的序幕。
本次技能竞赛由厦门市总工会、市发改委主办,厦门市粮食行业协会、厦门市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市华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协办,吸引多家粮食企业、质检机构选手参赛。赛事以“促交流、育人才、提业务”为宗旨,创新融合理论考核与实操技能,新增绿色储粮品质分析、粮油污染物快速筛查等贴合行业需求的项目,为筑牢粮食质量安全防线注入动力。
指尖“较真”:
把好“米袋子”第一关
“移液管刻度要与视线平齐,误差不能超0.02毫升,‘视差’会影响读数精准度。”实操竞赛区,厦门市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检验员吴林娟正专注开展粮油污染物检测。她左手稳扶试管架,右手持移液管缓缓注入试剂,动作细腻如绣花;操作台面上,烧杯、滴定管、检测仪排列整齐,试剂瓶标签贴得一丝不苟。
“滴定管需用蒸馏水清洗2-3次,再用待装液润洗,不然会干扰检测结果。”吴林娟指着仪器解释,日常工作中,每批原粮都要经多道检测,合格才能入库,不合格必须退回,“这是守护‘米袋子’的第一道关口,容不得半点马虎。”凭借扎实功底,吴林娟最终斩获第四名。她笑着说,抢答环节让自己印象深刻:“很多题目是平时工作常遇到却容易忽视的细节,比赛帮我深化了操作规范理解。”
另一侧,厦门市华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选手陈东海正进行绿色储粮品质分析,检测仪屏幕上,粮食品质数据实时跳动,他紧盯数值说:“水分、脂肪酸值都得靠仪器精准测量,数据说话才靠谱。检验是粮食走向市场的必过关口,这次和同行切磋,收获特别大。”
裁判团队由业内资深专家组成,手持评分表紧盯每一个操作细节——试剂配比是否精准、仪器校准是否到位,哪怕样品称量超出规定重量0.01克,都可能导致结果偏差。“我们不仅看最终数据,更看重操作规范,这关系到日常质检准确性。”一位裁判表示。
以赛为桥:
筑牢粮食安全“技术防线”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而粮油检验员就是产业链上的‘守门人’。”大赛开幕式上,厦门市粮食行业协会会长、象屿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邓启东的话语掷地有声。他说,粮油质量检验,连着厦门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每一次精准检测,都是对粮食品质的严格把关;每一份合格报告,都是对‘舌尖上的安全’的郑重承诺。”邓启东说,近年来,厦门市粮食行业协会已连续举办多届粮食行业技能赛事,本次也希望以赛为桥,让一线职工在比拼中长本领,推动技能人才从“单兵强”向“整体优”跨越。
“厦门是粮食输入型城市,保障粮食安全责任重大。”厦门市发改委储备流通处处长陈重庆介绍,粮油检验是粮食流通的“质量哨卡”,也是落实《粮食安全保障法》的技术基石,举办竞赛是对技能人才队伍的检阅,也是激发全行业钻研技术、追求卓越的有效举措。
厦门市粮食行业协会党支部书记、监事长,中粮集团福建区域办公室秘书长庄恭曦表示,本次竞赛最终评选出获奖选手,刘嘉澍、陈东海、孟琢分获前三名,希望通过赛事让更多人关注粮食安全事业,汇聚力量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厦门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我市将搭建更多交流平台,让“比学赶超”氛围覆盖整个粮食行业,为厦门粮食产业发展注入“人才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