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诚毅“嘉”师 教学有秘籍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T09版:闪亮的名字·庆祝第41个教师节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本版文/本报记者 应洁 通讯员 董炳娟

  本版图/本报记者 林铭鸿(除署名外)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走近嘉庚故里集美的4位优秀教师,感受他们的温暖和光亮。他们之中,有年轻的生力军,也有从教30年的资深教研员;有潜心钻研保教业务的幼师,也有带着学生不断挑战自我、频频获奖的科创“教练”……每一位老师的故事,都是集美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生动切面,让我们得以窥见集美教育持续“向新向好”的内在逻辑。

  之师,薪火相传。过去一年,集美区持续开展“铸魂护航”“新秀启航”“名师远航”“校长领航”“全员续航”等教师培训“五航工程”,以高质量的“教育支持系统”赋能教师全面成长。通过高位嫁接优质资源、柔性引进人才、组建教育集团以及开展名师及名校长工作室、实施多级带教等“多管齐下”,集美的师资队伍不断磨炼、成长,越来越多集美的老师在国赛、省赛等大舞台上获得佳绩。今年,在全省基础教育领域规格最高、水平最高的教师教学竞赛项目——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学大赛中,集美区4位优秀教师取得3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的优异成绩,战绩位列全市各区前列,其中有一名还是一等奖之中的“王中王”。

  被确认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在福建省大中小学思政教师大练兵教学展示中获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在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收获1项特等奖、2项二等奖;在第3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集美区2个项目分别获得银牌、铜牌,取得历史性突破;在教育部“白名单”赛事中成绩优异,共获国家级奖项89项、省级奖项115项……以建强师资人才队伍为支撑,集美区持续推动教育迈向优质均衡,为百年学村再添新彩。

  

  把“调皮学生”

  调教成 “发明小能手”

  

  名片

  杨金水,杏南中学高中物理高级教师,福建省优秀教师,第14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全国优秀指导教师,2023年厦门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福建省优秀科技辅导员。

  

  飞行训练器、静电球等酷炫设备一字排开,激光雕刻机、3D打印机等教具一应俱全……在杏南中学科技体验馆,这个充满“科幻感”的场景,是杏南中学科创特色教育的生动缩影。从科技辅导员到教研室副主任,从点亮学生科创“火苗”到构建学校科创教研体系,杨金水用13年的教育实践,激励学生“放飞科创梦想”。

  杨金水的科创之路,从攻克教学痛点起步。当发现数学教师画平行线、角度常会出现偏差,他带着学生一头扎进“三维量角器”研发:从2018年市赛三等奖的手工初稿,到融入水平仪、钢珠定位的第五、第六版改进,再到用CAD制图、激光雕刻提升精度,整整三年时间的打磨,让这款能在黑板、水平面、斜面精准作图的教具,最终拿下了“全国自制教具比赛一等奖”,并成为杏南中学课堂的实用“利器”。

  “有些看着‘调皮’的学生,接触到科创、发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杨金水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平平被忽视,却在科创社团中展现出极强的动手能力,通过组织科技活动、参与比赛获奖,不仅让孩子重拾自信,还带动了孩子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在他教过的学生中,有人一进入大学就进入了科研项目团队,有人凭借发明项目获得创业扶持,真正实现了“从兴趣到专业”的成长衔接。

  航模、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在杏南中学,活跃着14个科技类社团,每年吸引300多名高一学生参与。为让科创教育普及化,杨金水和团队主编校本教材,让科技竞赛与研究性学习、科技社团活动及科技类校本课程相结合,拓展了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空间。

  在队伍培养上,杨金水同样不遗余力。自2017年起,他开始指导科技辅导员团队,手把手传授项目打磨与赛事经验,成功指导黄柠柠、林宇璇等教师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项目国家级二等奖,省级一等奖、二等奖等众多奖项。

  在杨金水和团队助力下,杏南中学的“科创名片”闪闪发亮:学校累计申报国家专利27项,成为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宋庆龄少年儿童科技发明示范基地、中国物理学会蒲公英计划基地校、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全国气象教育特色学校、福建省科技教育基地校、福建省综合实践学科教研基地学校培育单位……

  

  美育“引路人”

  老师成长的“幕后推手”

  

  名片

  高艺玲,集美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美术教研员,高级教师,厦门市中学美术学科带头人,2024年集美区优秀党务工作者,2024年厦门市教育系统体育美育奖获得者。她主持参与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在她带教指导下,近三年来有近20位辖区美术老师在省、市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

  

  在集美区的美育教育领域,有一位深耕美术教育30年的“幕后推手”——集美教师进修学校美术教研员高艺玲。作为市级学科带头人,她不仅是教育政策落地的“翻译官”,更是美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引路人”,用扎实的教研行动为美育事业默默付出。

  “教研员要先懂、先学,才能帮老师解决问题。”这是高艺玲常挂在嘴边的话。2022年新课标发布后,为让老师们更好理解新课标提出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要求,她率先钻研新课标,将抽象的课标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方案。

  新教材推行后,她发现未更新的旧教材中碎片化教学存在局限,便积极推动“美术大单元教学”改革,指导教师将中国画、手工等内容串联成主题单元,让学生从“零散学”转向“深度学”。今年6月,她带着集美区102名中小学美术教师赴北京学习培训,8月又参与福建省新时代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带头人研修……高艺玲始终走在教研前沿。

  为了让教研成果真正落地课堂,高艺玲常常深入课堂观察教师教学,还会通过查看学生作业诊断教学效果。“老师课上得好不好,要看孩子有没有收获。”她常这样提醒教师,还会手把手指导教师设计“实践性作业”——从“反对语言暴力”主题招贴画,到梨园文化手工创作,让美术作业从“画一画”变成“解决问题”的载体。

  面对城乡教育差距,高艺玲更是倾尽全力。集美区目前有近70所公办中小学,农村校占比不低,部分学校仅有1名美术教师,备课压力大、交流机会少。她一方面协调资源,引导老师们利用线上博物馆等数字资源让孩子们开阔眼界;另一方面,她鼓励农村校教师利用乡土材料开展教学,让田间地头的稻草、玉米叶变成美术课堂的教具。她还多次组织城乡教师交流活动,让城区教师分享经验,帮助农村校教师快速成长。

  “AI能做技术活,但思维和审美得靠人。”在人工智能时代,高艺玲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觉和艺术思维,首先要从生活入手,而非单纯依赖技术。在她的带动下,集美区多名教师在省级市级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奖,园博学校的杨诗宇就是其中之一——从新教师到省赛二等奖获得者,这背后离不开高艺玲一次次的耐心指导。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画画,更多的是培养孩子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高艺玲说。从教近30年,她始终以教研为桥,连接课标与课堂、传统与创新,让一批又一批美术教师在专业道路上稳步前行,让美育的种子在学校生根发芽。这个教师节,她依然忙碌着指导教师准备教学比赛,用行动诠释着教研员作为“老师的老师”的责任与担当。

  

  巧思出妙招

  “下午茶之约”激励学生

  

  名片

  张琳琅, 集美区实验小学教师,曾获厦门市中小学班主任岗位练兵现场竞赛小学组一等奖、集美区教育班主任育人故事一等奖等荣誉。她的班会课入选厦门市中小学“我与祖国共成长”百堂优质课。

  

  设计“武林大会”积分大赛调动学生积极性,用“下午茶之约”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为性格迥异的学生定制沟通方案……在集美区实验小学的校园里,班主任张琳琅总有办法让班级充满活力。这位26岁的年轻教师,凭借创新的班级管理巧思和对学生的真心守护,成为孩子们“最爱的老师”。

  “我一进学校就当了班主任,从刚入职的‘一片空白’到很快‘找到感觉’,学校的‘三级带教’制度给了我很大帮助,‘大师傅’是校领导,‘小师傅’是段长,还有资深班主任传帮带。”张琳琅说,从“按性格定制沟通方式”到“用班会课解决班级问题”,这些从师傅们身上学到的实用技巧,让她快速成长。

  刚刚过去的暑假,10名表现好、进步大的同学受邀来到张琳琅家里赴“下午茶之约”。“这是我上学期答应学生的,不能爽约。”张琳琅兑现承诺,邀请孩子们到家中一起吃蛋糕、聊天、分享读书心得……带新班级时,她还创新实施“每日聊天”计划:按学号每天和3名学生“闲聊”,从家庭氛围聊到兴趣爱好……在轻松的对话里,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

  为了更好地管理班级,她每学期都会设计各类活动,比如设置“积分兑换”“武林大会”等游戏,鼓励学生用学习、纪律、卫生、发言等表现赢取积分,带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面对学生中的新问题,张琳琅擅长用班会课“对症下药”。有一段时间,她发现学生沉迷“蛋仔派对”游戏,就设计“和手机说拜拜”主题班会,让孩子们了解沉迷游戏的危害;看到学生之间打闹,就召开班会让大家一起计算“打架成本”……这些“定制班会”,成了让学生难忘的“德育课”。

  曾有一名三年级的男孩,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他学习提不起劲,也不爱跟同学交流。张琳琅几次找他谈心,并与他签订了一份“学习合同”——只要他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班级活动,老师会按周验收、给予奖励。此外,张琳琅还与男孩同桌、科任老师沟通,让周围人多表扬他的进步。慢慢地,男孩逐步建立了自信。

  作为班主任,张琳琅在上课时间之外,还要花时间和家长沟通、自己学习充电,事情多且杂……当然,这些辛苦都有“化解”的时刻——有一次,她走进班级,看到黑板上写着“张老师我爱你”,瞬间身心的疲惫都烟消云散,“虽然很累,但孩子们的爱真的很治愈!”张琳琅说。

  

  从“爱孩子”

  到“懂孩子”

  

  名片

  钟园媛,集美区松山实验幼儿园教师,一级教师、厦门市骨干教师,曾获厦门市师德标兵、厦门市教学新秀奖,在厦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厦门市中小学幼儿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集美区中小学幼儿园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等赛事中获奖。

  

  可能在一些人眼里,幼儿园老师对于孩子而言主要是“陪玩”,当翻开钟园媛的工作手册,你会发现她的工作可没那么简单:孩子们在做游戏,钟园媛会“眼观六路”细心观察记录,解读孩子的语言、行为等,分析幼儿的发展可能;作为幼儿园保教,她还要留意其他老师的教学,通过观察、记录和梳理,再给予老师策略支持和改进建议。

  在钟园媛的工作中,“记录”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她手机里存了上万张照片,几乎全是小朋友的,这些记录碎片是细心工作的印证,也是“复盘”的素材。钟园媛始终坚信,幼教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需要的是事无巨细的付出。

  在她心中,成熟幼教老师的标志很清晰——不仅要爱孩子,更要懂孩子,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分析其发展水平,并用适宜的方式支持他们发展。几年前,我市刚推广创客比赛,她班上的几名孩子想参赛。彼时,无论是孩子还是她,都没有系统训练和参赛经验,但她没有轻易放弃,先是和家长沟通,达成“重在参与”的共识;再利用下班时间,带领孩子组队练习。最终,这支“零基础”的队伍斩获厦门市能力大赛二等奖,成为当年集美区唯一获团体奖的幼儿园团队。

  “钟老师态度认真,肯学、肯钻研,每一件细小的事情她总是用心对待,她的工作态度也影响了其他新老师。”园长郭春妮对这位得力干将夸赞有加。作为“中坚力量”,钟园媛每年负责带教新老师,从观摩课准备到游戏案例撰写,她都认真研读、耐心指导,今年,她带教的新老师在片区考核中取得了第一名。在与新教师的交流中,她也通过“传帮带”为老师们带来新的教育理念,同时梳理她们的困惑,与老师们一起进步。

  从教9年,钟园媛带过的最早一批孩子已上小学六年级,但这份师生情从未断联:每年教师节,她总会接到以前学生的电话祝福,还有孩子通过家长的微信发语音、发视频,分享自己的近况,“这些问候就像小礼物,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钟园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