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厦门日报教育工作室首席专家 佘峥 通讯员 吴清清 本版图/湖里区教育局 提供
一年来,湖里教育有个新身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国家队。去年,湖里区成为教育部首批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
湖里区教育局说,一年来,湖里区教育工作者努力把国家的教改“蓝图”,转化为区域、学校的“施工图”,最终是为了绘就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蓝图。
这里有个背景,2022版新课标实施,作为一种衔接,教育部设立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实验校,实验区担负着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作用。因此,从某种角度看,湖里区的做法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借鉴。
在这场新教改国家实验中,湖里教育正在经历啥?改了些啥?
教学方式变革
教会学生“做事”能力
去年,教育部公布首批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实验校,其中全国实验区有63个,湖里区是厦门唯一“中选”的,全省仅两个。
去年11月,湖里区教育局把学校的书记校长“打包”送到北京,邀请各界教育大咖,为他们举办教改素养提升专项培训。湖里区教育局副局长叶泽军说,改革任务最终都将落到学校头上,书记校长是关键人物。
此次教改国家实验,教育部提出七项重点改革任务,包括课程规划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改进教育教学评价、强化研训支撑、数智赋能教学、科学教育“加法”、学生读书行动。湖里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林珊珊说,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在课程与教学改革方向上,频频提及了“核心素养”这一关键词。
这也是新课标的突出特点,书记校长们带回教改的精髓:“核心素养”就是“做事”的能力。
用一个模拟场景来举例子:一名六年级小学生,在学校一天上完语数英科音体美课后,作业完成得很好,知识点都过关了,按照2011年版的旧课标,这意味着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方面的教学任务都完成了。
但是,2022版新课标的要求不是这样。在这名小学生走出校门的时候,班主任突然说,你妈妈今天没空接你哦,你要自己坐地铁。孩子蒙了——今天老师们都没教我这个技能啊。
语文老师急了:怎么没教?从你们家出发要坐到创新园站,“创新园站”这四个字,我教过。
数学老师说:门口3号线的“3”,有没有教过你?教过了啊。
科学老师也不服气:看坐标、看地标、看方向、看箭头,我都教过你。
孩子上了车,被人踩了一脚,道德与法治课的老师和语文老师赶紧提醒:口语交际,我有没有教过?
显然,这个新课标的解读让老师们记忆犹新,也更加坚定他们投入教改实验怀抱的决心——在变化莫测的时代,只有对“素养”的培养不会过时,才能让孩子有美好未来。
林珊珊说,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们要求每个学科的老师,以培养孩子素养为目的来制订单元教学的目标,这种“素养导向目标培养”甚至细化到每个课时,引导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跨学科课时不少于10%”
学生做事的能力,即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无法通过单一学科进行培养。跨学科学习,是国家教改实验的主要内容之一。金林湾实验学校校长杨单女说,新课标已明确,“原则上,各门课程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因此,我们在教学方式的变革过程中倡导“跨学科”。
金林湾实验学校通过项目来实现跨学科学习的落地,譬如说,学校开发“瑞盈蔬果运营公司”项目,将种植、营销、美化和研发等多学科知识融入其中,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植物养护、产品销售、文创设计和中草药研发,提升综合能力。同时,学校开展“趣玩青绿山水”课程,结合美术、科学和地理等学科,引导学生探索自然之美,提升审美和科学素养。
金林湾实验学校是湖里区“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22个基地校之一,杨单女说,每个基地都有教改不同的聚焦项目,但是,事实上,学校就像中央电视台,“每套节目都要有”。
杨单女认为,国家教改实验为课堂带来的变化是更多的情境化教学,老师要尽量创造情境化的教学环境。
还譬如,大单元教学的尝试,一个典型的案例是,过去老师在上课时,采用分解的方式,就像以往的“盲人摸象”——从第一节课教“大象脑袋”到第四节课教“大象尾巴”,四个课时教完,然后出试卷考查——“大象脑袋”考“了解”,“大象躯干”考“记住”……学生虽然考了100分,却不知完整“大象”是何样。
现在,在金林湾实验学校,老师们努力创造大单元情景,让“学会”在课堂上真实发生。因此,“满堂灌”“一言堂”的课堂,基本上不见了,有老师讲课的时长等等限制。
不过,叶泽军也表示,在此轮教改实验中,我们赋予学校、教师更大的自由度,没有对学校设置统一的标准,课堂也是,不能“满堂灌”,但是,没有要求必须多少时长,例如,老师只能讲20分钟之类,他认为,这种规定不现实。
评价体系改革
过程性评价 每一步都算数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评价也在发生变化。教育部将“改进教育评价”写进实验区的七大重点任务之一。叶泽军说,评价是这一国家级实验的关键——如果评价不变,那所有的改革都无法落地。
龙湫亭实验学校是湖里实验区评价改革的标兵。这所学校评价改革过程浓缩在手机上——提及评价,龙湫亭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蒋艳秋下意识的举动是打开自己手机。她说,如果她现在在校园里看到有孩子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可以拍下这个行为、上传,这样这名孩子的“五育积分”就会加分。
这是龙湫亭实验学校利用互联网建立的“五育积分”系统,“五育”即德智体美劳。在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里,五育无缝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通过积分评价软件,赋予学生“五育积分”,及时激励和规范学生行为,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发展都日日有记录、时时有展现、处处有轨迹。
蒋艳秋举例说,孩子的一次积极发言、一次光盘行动、一次社会实践、一次课间展示等等日常点滴,都能在评价系统中获取相应积分。累积一定积分,学生们就能兑换出自学生之手的文创产品特制盲盒。
蒋艳秋说,孩子们能实实在在地感知到自己在“五育”方面的每一点进步,也能及时获得动态激励,促使他们在不断挑战自我的体验中感受快乐,也在快乐的体验中不断提升自我。
技术赋能评价 测量看不见的素养
不过,这一评价体系比想象难很多,譬如说,怎么科学制定分数,例如,诚信分加多少?捡一次垃圾多少分。蒋艳秋带领团队用了半年时间来研究这一评价方式的科学性——五育不同得分,代表学校评价的“指挥棒”。
叶泽军表示,在湖里区,除了龙湫亭学校,还有多所学校也都在探索技术赋能评价——注重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评价体系整合,加强过程数据的收集,使评价范围拓展到“难以测量的素养”。
不过,叶泽军也表示评价究竟该往哪走,能改到什么程度,“不是几所学校的事,而是一项系统工程”。
数据
全省第一
去年,湖里区获评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首批全国56个,湖里区也是福建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
今年,湖里区通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国家评估认定”;
湖里区也成为当时全省第一个“两个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部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的县区,用大白话说,湖里实现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双优发展。
8所学校
今年,湖里区累计投入2.1亿元,推进乐安学校、湖边学校等8个前期策划项目,推进厦门一中湖里分校、康乐学校(水上乐园地块)等5个在建教育项目建设进度。
1800个
秋季,湖里区全力推进厦门兴隆实验小学及厦门市创新实验幼儿园、古地石实验幼儿园开办工作,新增学位1800个。
200个
湖里区指导9所幼儿园做好开设托班前期建设准备,新增普惠托位200个。
今年秋季,湖里区率先在全市公布42所开办托班的幼儿园名单,方便群众就学。
教师风采
湖里区有7000多名中小幼教师,今天,我们为您介绍其中8位代表。
创设生动情境 解决化学难题
郭俊毅(厦门外国语学校湖里分校)
郭俊毅才入职三年,但已经获得多个国家级奖项,这源于他将爱心、耐心、责任心融入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这位化学老师的课堂的特点是注重启发引导,善于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将抽象的化学概念形象化、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他努力满足学生需求。郭俊毅组建化学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学习资源和辅导;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也不放弃,利用课余时间“一对一”辅导,帮助他们查漏补缺,重塑信心,成绩提升效果显著。他还开设深受学生欢迎的校本选修课程《“化”样十足》,加入“趣味化学实验探秘”“生活中的化学智慧”等主题,拓展学科外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受古代人发明的青铜雁鱼灯的启发,郭俊毅利用身边简单易得的材料,并结合现代手持数字传感器技术,依据酸雨产生以及防治的原理,设计并制作古今融合的实验装置,解决了课本中酸雨内容知识点分散、缺乏实验支撑、呈现形式抽象仅停留于知识记忆层面、不利于核心素养培养等问题。在福建省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中,其《古代与现代完美融合——酸雨模拟实验的可视化设计》,夺得初中化学组一等奖第一名,他还获得“全国实验教学能手”称号。
在农场劳动中学习知识
汪净(厦门市龙湫亭实验学校)
汪净是科学老师,她和同事通过一系列跨学科融合教学创新研究,找到科学学科和其他学科融合之处,扩大了科学教育的覆盖面。
学校的智慧农场就是汪净团队跨学科教学的实践基地,他们先后开展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劳动的同时,收获涵盖小学科学以及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
譬如,她指导学生结合农场的智能设备特点,设计四季轮作方案;将种植收获物加工制成各类产品,如薄荷叶制成驱蚊止痒的薄荷膏、罗勒叶制成罗勒茶等,让学生在智慧农场的实践学习中主动探索科学知识,加深对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理解,形成较强的跨学科学习能力。
目前,汪净团队已经开设16个特色课例,覆盖一至八年级,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课程支撑。
除了在课堂和实践基地,汪净还利用课间、寒暑假等时间,带着孩子们发明创造、进行科学小实验探索等。
走进学生内心 巧解学生问题
廖卫红(厦门市金尚中学)
廖卫红做了11年班主任,秉持一贯的热情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不断迎接新挑战,她对待学生的原则是“严而有度、爱而不纵”,以尊重和包容静待每个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健康人格。
她的“班主任之道”之一是以身作则来收获学生认可。譬如在引导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方面——看到地上有垃圾,她会弯腰捡起;教室工具区脏了,她拿起拖把默默清理;值日大扫除时,她会和值日生一起搬椅子、清抽屉……渐渐,学生也学会“眼里有活”,形成良好卫生习惯。
廖卫红的一个工作方法是“慧(智慧)”爱学生。她认为,只有想方设法走进学生心里,了解学生,才能引导学生化解困难。她曾接手过一个班级,问题学生多,廖卫红通过“多表扬、少批评”“大声表扬、小声批评”原则帮助孩子成长。学生进步时,她就在家长微信群、班会课上使劲表扬;学生犯错时,就课后叫过来单独教育引导;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她经常关心他们陪他们聊天,给他们准备生日蛋糕;孩子出现暴躁情绪时,就带他们去六楼宣泄室宣泄……
廖卫红说,班主任工作虽然真的很累,但当她收到“老师,我想你了!”“老师,我直博了!”等消息,她又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和家庭社区共演德育“大合唱”
李倩(湖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附小校区)
李倩认为,德育从来不是学校的 “独角戏”,而是需要家庭、社区携手共演的 “大合唱”。李倩和她的同事不满足于简单的家长会,而是邀请教育专家、优秀家长分享经验,设立亲子沟通工作坊,让家长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真正成为学校德育的“同盟军”。
这位德育工作者还认为,志愿服务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养老院,为老人们打扫房间、表演节目、陪老人聊天,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让养老院充满了温暖的气息。李倩说,每当看到学生认真的模样,她感到德育正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在他们心中播下善良与责任的种子。
李倩注重开展劳动德育,她认为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特点不同,劳动德育活动也要“量身定制”。针对低年级学生,以养成好习惯为目标,开展 “整理书包比赛”“系红领巾比赛”;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则将劳动与家庭责任结合,举办“我的拿手好菜”“礼物包装大赛”。李倩认为,通过劳动,学生不仅提高了劳动能力,更懂得了感恩与担当。
把美育课堂搬到广阔天地
王振(厦门金安教育集团金安校区)
王振是辽宁大连人,千里迢迢到厦门当老师。五年前,这位书法学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金安小学,成为美术老师。
在很多学校,美术被认为是“边缘学科”,但在金安小学,美术在“C位”——这所小学的理念是:在生态中享受教育的美好。这所学校每个班都在创造美好教室,每个班都有不同主题——扎染、剪纸、书法、国画……
王振在这所学校如鱼得水,他认为美育可以和任何学科找到融合点,美育是学生成长发展重要一环,因为它有助于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王振的美术课堂,不局限在学校里。比如,他会带学生去看画展甚至带作品参加画展,通过学校外的美学刺激,让孩子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在2024年厦门市第19届民俗文化节非遗工作坊展演中,金安小学的闽南剪印工作坊大放异彩,背后就是王振和他的伙伴的努力。他们把美术课堂搬到校外,不仅展示了剪纸的非遗魅力,更让孩子身临其境,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为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美育课程。
啃下硬骨头 开办三所幼儿园
沈玲(湖里实验幼儿园)
可能是因为和孩子长期相处,51岁的沈玲说话有时“奶声奶气”,而且似乎故意放慢速度,完全看不出她实际上果敢的一面——这位幼儿园园长从教33年,开办三所新办幼儿园,每次都要啃不一样的“硬骨头”。
她开办的第一所幼儿园,是一所回收的民办园,位于居民楼楼下,不仅翻修要居民配合,还要接收民办园的老师。那个暑假,面对破旧的幼儿园,沈玲拿出“最笨”的方法,她和同事拎着小礼物挨家走访居民,争取他们对幼儿园短时间内完成翻修的支持。
两年后,她又接手新园,这回幼儿园是崭新的,但也要解决工期紧问题。
三所幼儿园挑战各不相同,沈玲每天都要在工地上奋战,只有及时解决问题,才能确保工期进展。
虽然困难重重,但沈玲也从“小白”变成经验丰富的“办园大咖”,后来还经常有人请教她。沈玲总结经验——遇到困难时,告诉自己“这次找到解决方法,下次再遇到问题,就可以举一反三”。
在身份变化中不断学习转型
陈雪华(湖里区青少年宫)
陈雪华每次自我介绍时,都要先说明“本人性别男”。这位七尺男儿从教30年,经历丰富,当过体育老师、校长助理、进修学校教研员、少体校副校长,现在是青少年宫负责人。
这些身份变化,跨度都很大,例如他从普通学校到教师进修学校,经历的是从教学生到教老师的变化。不过最大变化是,2016年他从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调任湖里区青少年宫。
陈雪华说,这完全脱离原有专业,到了一个陌生领域——青少年宫涉及文化、科技、艺术,他坦言,这是他之前很少涉及的。
如同以往任何一次转型,陈雪华通过学习来完成转身,为此他第一时间走访厦门所有青少年宫。不过,他面临最大困难是当时湖里区青少年宫还很不成熟,开展的培训项目只有一项舞蹈。
陈雪华很快就给湖里区青少年宫带去改变,培训项目增加到20多项,而且一些项目还有优势,譬如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青少年传统体育项目全国总决赛武术项目比赛中,湖里区青少年宫出战17个项目,斩获11个第一名。
此外,湖里区青少年宫还“承接”全区课后服务特色项目,由青少年宫统一考核招聘老师,再派到学校以保证课后服务质量。
在情景剧中厚植爱国心
徐佳玥(湖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实小校区)
徐佳玥是湖里实验小学少先队副大队辅导员,她发挥思政老师的特长,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少先队工作中,同时努力让理论知识走出课本、融入实践。
每逢建队节、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徐佳玥都会精心策划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组织队员开展情景剧表演、红色歌曲传唱、党史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引导孩子们在实践中感悟党的初心使命,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今年清明节,她特别设计清明祭英烈活动——党、团、少先队成员代表们来到五通灯塔公园的万人坑纪念碑,通过讲述革命故事、阅读红色书籍、重温入队誓词、敬献寄语卡片、擦拭纪念丰碑等环节缅怀革命先烈,让少先队员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