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打开新“思”路 用最优资源办教育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T02、T07版:闪亮的名字·庆祝第41个教师节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本版文/厦门日报教育工作室首席专家 佘峥 通讯员 黄丽虹

  秋季开学,厦门中心城区的思明区,上新了19所新建、改扩建的学校,不仅在全市含“金”量最高,也是思明区史上最多。

  这是思明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试卷”中亮出的一道“答题”。

  思明区教育局说,近年来,思明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优质均衡”为核心目标,优先保障土地、资金与政策资源,形成“最优资源投教育”的决策共识。

  如何让每所学校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变成老百姓心中的好学校?如何让每个孩子享受到优质均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先行探索者,每年,思明区都会给出创新性答案。

  年初,思明区获评“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显示教育品质再上一层楼,区域教育呈现优质均衡良好态势,用大白话说,老百姓期待的“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望又前进了一步。

  美好的思明教育跑出了教育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从“有学上”到“好上学”

  在“螺蛳壳”里,如何“变”出办学空间?

  思明区一直是厦门甚至周边地市学生最向往的求学地,但是,面对不断涌入的生源,也面临“甜蜜的负担”:怎么实现从“有学上”到 “好上学”,大家都能在家门口上学?

  在不同“题型”上,思明教育提供不同解题方法。

  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思明区拿出中心地块、真金白银建学校,这是解法之一。今年投用的湖滨片区五所学校就是这种情况——四年前,由于湖滨片区的改造,湖滨中学、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滨东小学、九幼、八幼搬迁到过渡校区,今年,五所崭新的校园如期建成,五校荣归故里。

  过渡校区也是思明区的一个创举——这类高科技预制学校,已经成为教育应对未来人口结构变化的范本:在湖滨五校搬回老地方的新校园后,过渡校区迎来新主人——厦门十一中、槟榔中学和湖明小学的新校区,以应对2029年即将到来的初中入学高峰。

  近年来,思明区还通过“东部提升、中部扩容、西部改造”的解题方式,来解决区域教育不平衡。这里有个背景,思明区人口集中的西部,名校多但是办学条件捉襟见肘;东部面向大海,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城区,新办学校宽敞明亮,但是,教育底蕴相对薄弱;中部则介于两者之间。

  思明区拿出的解题法之一是,在东部,思明区布局名校办新校区,例如,今年投用的厦门一中思明分校,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洪文校区以及之前的大同小学岭兜校区。

  搬迁腾挪也是一种方法。在松柏片区即将迎来初中就学高峰期前,思明区将松柏中学高中部“腾挪”到祥云新校区,空出的校区给松柏中学办初中。

  不过,在寸土寸金的思明老城区,如何在“螺蛳壳”里,“变”出办学空间?

  湖滨小学和故宫小学是这种解法的代表:去年秋季开学,湖滨小学“长”出一栋楼,建校59年以来首次拥有50米直跑道;故宫小学也“长”出一栋五层楼的综合教学楼,还把校门移出小区,开在角滨路上。

  与此同时,思明区有不少“弄堂小学”,周围居民区林立,连伸展“手脚”的空间都没有。思明区最终找到方法是:建设“空中运动场”和租用学校周边运动场所。“空中运动场”一般是利用教学楼的屋顶兴建的。

  思明区教育局说,像思明这样的老城区,学位做加法,靠的不是变“魔术”,而是区委区政府的重视支持。

  举个例子,在思明区委区政府的加持下,蓝天门诊部拆迁后,思明区将这块位于市府大道旁的黄金宝地用于扩建湖滨小学,故宫小学的新楼则是利用附近汽修厂的用地。

  从“好上学”到“上好学”

  新学校和普通学校,如何快速成长为好学校?

  一所所新校园拔地而起,如何让新学校和普通学校,成为家长心目中的好学校?

  今年投用的厦门一中思明分校,由思明区教育局采用深度托管形式和厦门一中开展合作,就是思明的“解题”方式之一,即借助名校力量。

  思明区还走出厦门,从更大范围去寻求大咖,赋予思明教育更大视野和格局。

  北京师范大学是其中之一。思明区政府与北师大签订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以具体项目展开,例如,培养定制式的名校长、名师是项目重点。思明区把省市名师、名校长的标准提供给北师大,他们根据此标准制定培养计划。

  思明区还聘请了首批教育发展顾问,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是“大牛”,个个都是“靶向”作业,针对教育痛点、难点,下沉到学校指导。

  当然,办好家门口的学校,思明区更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教育共同体是一种方式,禾祥小学刚开办时,思明区将其纳入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教育共同体。今年,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洪文校区开办,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东部。

  2022年,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开始执行,思明教育也全身心投入这场教改。

  新课标最突出的亮点是“核心素养”,即面对真实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无法通过单一学科进行培养的,突破传统的学习空间和开展跨学科实践,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大同小学,学校不再将教育局限于教室四壁,而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探索、体验与成长。这所小学选择孩子们喜欢的孙悟空开展实践项目,学习空间从课堂延伸至传统文化探索的广阔天地,他们在教室研读《西游记》原著,走进博物馆查阅古典名著相关文物资料,走访社区里的民间手工艺人,了解传统玩偶、插画中悟空形象的演变——这些真实的社会场域,让“孙悟空为何能成为中国文化名片”的研究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了可触摸、可对话的实践根基。

  槟榔小学地处槟榔旧小区,居民盼望加装电梯,数学老师布置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数学实践作业,孩子们走进小区,寻找如何公平合理分摊加装电梯的费用的答案,这其实是将六年级课本里“比例”的教学内容应用到实践中。

  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叶瑞碧说,在思明区的课堂里,可以看到新课标理念的落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

  处处有名校 校校有名师

  “滚雪球”式培养青年教师

  决定教育质量是否优质,关键因素取决于师资。思明区面临的挑战是,由于生源的涌入,近10年入职的青年教师有3000余名,约占全区在职教师总数的42%。

  思明区通过“五个平台”来培养新人,这是阶梯式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层级体系——每位年轻老师,在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培养平台对接。还有一些辅助的研究项目在帮助老师成长。

  譬如说,“青年教师成长共生体”,它是一种把青年教师“孵化”成优秀、成熟教师的“孵化器”,是“五个平台”其中一级。此外,教师培养的“金字塔”还建有骨干教师项目研究共同体,名师发展工作室,塔尖就是名师工作室。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五级”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也随之优化和调整。去年,思明区启动3年20所区级“青年教师成长基地校”建设,瞄准思明区职后十年青年教师培养,发挥区域内优质学校在青年教师培养的基地作用。

  这将是“滚雪球”式培养:“青年教师培养基地校”牵头建立青年教师成长联盟。每所基地校可与3-5所学校组成青年教师成长联盟,帮助联盟内薄弱教研组和工作1-10年内(含10年)青年教师成长,指导青年教师制定成长规划。

  通过阶梯式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体系,思明区在量的扩张中,保持教师梯队优质稳定。

  主动拥抱人工智能

  教与学的方式深刻变革

  在人工智能赛道上,思明教育“起大早”,为的是“赶早集”——五年前,教育部在全国遴选确立90个“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思明区是福建省两个实验区之一,一些学校已经开设人工智能普及课。

  这位信息“潮人”一直在与时俱进,此前, 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受到热议,不过,冲击波还未抵达校园时,刚开学,思明区就把校长论坛定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实践培训”。

  思明区教育局认为,如果教育不主动关注这轮技术浪潮,不主动对接、主动融入,未来可能会踩空。

  今年以来,思明区加快人工智能教育脚步,启动一系列接地气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新探索,让人工智能教育的愿景步入实践。

  思明的老师已经探索出一个跨越各学段、各学科、各角色的“无边界共同体”—— 信息科技教师作为技术攻坚队,提供AI技术应用支持,学科教研组聚焦学科素养,提出自己需求,最终建立自己的AI智能体,它是学校版的豆包、元宝和DeepSeek,这些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学助手,可以解决学校个性化需求。

  教师风采

  致敬!这些“以德为先”的老师

  在教育家精神的图谱中,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拥有无可替代的分量。今天,我们为您讲述十位思明教师的灵魂追求。

  ●范斌(双十中学思明分校)

  是生物老师 也是“知心大哥”

  今年中考前,有一位母亲找到媒体,要求表扬范斌——中考前,她的儿子突然不想考了。得知这一情况后,范老师蹲在孩子身边抱着他,和他谈心一两个小时。谈心之后,孩子不但参加中考,还考上了普高。

  数不清这是范斌第几次化身“救火队员”——作为学校德育骨干,他坚持用最大耐心与爱心帮扶学生。为解决突发问题,无论节假日或深夜,范斌均第一时间赶赴处理。

  这位“救火队员”还是位优秀的生物老师,获各级教师技能比赛奖项20余次。

  ●吴玮琛(厦门市湖滨中学)

  为学生设计“成长阶梯”

  今年高考,湖滨中学物理组的周同学,中考时是全市12500名,高考考出622分,全省6480名;历史组洪同学高考587分,实现从中考全市11900名到高考全省2723名的跨越,吴玮琛是他们的段长。

  吴玮琛教了37年书,当了三十年的班主任和段长。她曾经有位外来娃学生,自卑而内向,吴玮琛为他设计“成长阶梯”:从帮助整理劳动工具到担任小组长、主持主题班会,再到担任团支书。今年四月份,吴玮琛收到他从美国伯克利研究院发来的高考励志视频。

  吴玮琛说,教育的场域从来不止于教室,它延伸至每个需要被理解的角落。吴玮琛和同事曾经连续五个夜晚叩响紧闭的家门,用亲子相册作为突破口,解决了一对母子的冲突。

  ●李恬(厦门外国语学校瑞景分校)

  做一根藤蔓支撑孩子向上攀爬

  李恬是厦门外国语学校瑞景分校德育主任。他曾经有一名孤独症学生小A(化名),一度想辍学。李恬得知后,和小A约着每周去健身,小A精神多了,但学校的文化课又让小A惧怕上学。李恬就带小A去爬山,给小A看石缝里钻出来的向日葵。

  中考放榜那天,小A把那张“踩线”过普高的成绩单,发给了李恬。

  李恬说,师德,就是在孩子深陷泥泞时,俯下身去,做那根支撑孩子向上攀爬的藤蔓。

  ●雷行亮(厦门市松柏中学)

  在各个岗位都努力做到最好

  雷行亮当了34年老师,其中当了11年班主任、12年年段长、5年德育处主任、5年教科室主任。他在各个岗位都努力做到最好。

  做德育工作时,他用心打造班风、段风、校风,早出晚归成常态,有一天傍晚六点走出校门,保安很诧异地问道:今天雷老师怎么这么早回家?后来他做了德育主任,学校的午休、晚自习管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都有他的付出。

  作为老师的他,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 去年他带的高三班级学生物理思维较弱,他每天细化校本作业要求,量身设计训练,耐心辅导;接任2025届高三,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思维较活跃,但学习习惯较差,他引导学生规范作业、学会听课,两届不同风格的班级在高考中均取得优异的物理成绩。

  ●吴奕娴(厦门第二实验小学)

  她的语文课向年轻老师敞开大门

  27年前,吴奕娴走上讲台,这位语文老师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

  吴奕娴常常思考:我也是一名家长,我希望自己的孩子遇见一位怎样的老师?并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想家长之所需,解家长之所惑,更是将自己育儿的心得体会与家长交流、分享。她的真诚赢得了家长们的普遍信赖与支持。所带的班级风清气正,成绩优秀。

  她毫不吝啬帮助年轻老师,每一节语文课都是开放的,欢迎年轻老师来听课;她也经常深入年轻老师的课堂听课、指导。她带着年轻老师备课、“磨”课,陪着她们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梳理、一点一点突破,常常到深夜,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

  ●林蜜英(厦门市思明区莲前小学)

  把科技教育变成孩子的成长养分

  林蜜英的办公桌上永远摆满机器人零件和实验器材,手机相册里存着上千张学生科技作品的照片,她的日历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比赛日程。她是一名教龄刚满9年的科学老师,也是学生眼中的“编程课老师”。

  莲前小学周末的校园里,人工智能教室的编程课堂总是热火朝天——这是林蜜英坚持了3年的“周末科技课堂”。

  她是同事眼中的“铁人”老师,她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她的寒暑假常常也很忙——要带学生参加比赛。

  她认为,科技教育不是少数尖子生的特权,而是每个孩子都应该享有的成长养分。她创立的“立体-进阶-提升”培养模式,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陈美玲(厦门市群惠小学)

  这位数学老师致力于让学生爱上思考

  陈美玲当了27年的老师,这位小学老师的数学课致力于让学生爱上思考。

  “敢提不同想法,才是会学习的样子!”“算错了,但找到错误的根源,比标准答案更精彩!”这些话语,是陈美玲课堂上常说的,背后是她的师爱与包容。陈美玲始终站在学生立场思考教学,用宽容热诚的心拥抱每个孩子的成长。

  陈美玲认为,“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才是好老师”——对孩子最大的负责,就是把每一节课都打磨得通透、明亮,走上讲台才能心安理得。

  她悉心指导校内外青年教师,她带徒弟也有独特方法——用精心设计的“刁钻”问题,打磨青年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一次突如其来的发问,让徒弟瞬间红了脸。“现在卡住,总比在课堂上慌神好。”她会这样安慰年轻的老师。

  ●梁翔(厦门市松柏小学)

  爱动脑的体育老师 体育课也不一般

  梁翔是位善于思考的体育老师,他思考的是:“如何让学校体育不只是强身健体,更能享受乐趣、锤炼意志、塑造人格?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活动中得到体验并受益?”他创新实践,设计并坚持开展“全员田径运动会”“全员篮球联赛”“全员足球联赛”等赛事,确保每个学生无论运动基础如何,都能站上赛场,体验拼搏与合作的快乐。

  他的体育课与时俱进,面对传统体育教学示范不清的痛点,他探索出“手机臂带固定+无线同屏”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反馈滞后等问题,并成为区域标准配置。

  ●李洁(厦门市第九幼儿园)

  她的记事本记满学生点滴

  李洁已经当了23年的幼儿园老师,每天,她都会站在教室门口,用笑脸迎接每一位孩子,她会悄悄在本子上记下每个孩子的状态:谁今天有点蔫蔫的、谁嘴角带着小伤口、谁念叨着早上和妈妈闹了别扭。这些细碎的记录,都是她一天里重点关注的“小信号”。

  她的本子上还记录各种急救方法。有一天午餐,她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让一名孩子转危为安。二十多年的带班生涯中,她带的班级没有出过任何安全事故,这都源于她日常的细心、专业和充满爱的点滴坚守。

  李洁说,幼教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更多的是把每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去疼、去护,用日复一日的细心,让他们在幼儿园里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徐虹(厦门市第七幼儿园)

  用半年的陪伴 让孤独症孩子绽放笑容

  徐虹已经从教23年。她说,“要让每个孩子快乐成长”这份信念,是源于一个孤独症孩子带给她的深刻触动。

  这个女孩抗拒眼神的交流,时常突然尖叫,拒绝参与任何集体活动。徐虹感到责任重大,她一次次蹲下身,用最轻柔的声音尝试和女孩对话;她设计小小的互动游戏,用指尖传递积木的温暖,用模仿小动物的互动、用趣味的游戏一点点融化女孩的戒备。午休时,女孩焦虑不安,徐虹会轻轻地抱着女孩,哼唱儿歌安抚,直到女孩紧绷的身体放松。

  终于,在半年后的一天,女孩主动将一块积木轻轻放入徐虹摊开的手心,继而抬起头,第一次勇敢地迎上徐虹的目光,绽放出笑容!

  数据

  教育投入43.65亿元

  财政对教育总投入由2020年的31.8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3.6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8.17%。

  增速超70%

  重大教育建设项目投入从2022年的2.9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7.69亿元,2025年预计投入14.8亿元,年均增速超70%。

  47个项目

  “十四五”期间新改扩建教育建设项目47个,续期使用湖滨片区三所过渡学校,共新增学位38290个。

  改造提升投入5亿元

  2022年以来,投入各项资金约5亿元,改造提升辖区内100所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完善14所学校运动场馆,打造15个“空中运动场”。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5%

  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84%

  示范园在园幼儿占比89%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5%

  获国家级奖项867个

  近三年来,成立5个大中小一体化科学教育人才培养集群,建设10个科技教育创新工作站和8个中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打造18所科学教育实验校。

  区属各校共计开设508个课后科学社团,签约校外科学实践基地72个。

  近三年,在各类中小学科技竞赛中,思明区累计获国家级奖项867个。

  教学能力竞赛318人获奖

  在市第六届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中,共有318人获奖,占全市总获奖数的25.54%,居全市首位。

  11位校(园)长获评厦门市首批名校(园)长,入选数全市第一。

  辖内学校立项课题国家级2项、省级139项;获国家级课题结题成果优秀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省、市教学成果奖获奖数均居全市六区第一。

  链接

  盘活大思政 直抵少年心

  近年来,思明教育打开校门办思政,探索校内校外 、大中小学、课中课后三种思政样态。

  思明区所有区属中小学签约137个校外实践基地,主要是学校周边的红色教育、法治教育等实践基地以及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场馆,还聘请159位由专家学者、先进模范等组成的校外辅导员,设计研发思政主题研学线路清单,打造“行见思明”思政课堂 。

  与此同时,思明区30多所中小学,和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共建12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研讨如何把思政课上得更好, 也让大中小学思政课衔接更丝滑。

  还有一些学校用好社团活动、用活思政教育资源探索课后服务“思政课”,例如莲花中学的“时事瞭望”等。

  在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思明区首批设立15个德育系列名师发展工作室,开展同题异构和“手拉手”备课,提升思政教师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