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青兰
兰州的独特魅力,凝结于“四个一”之中:一条河、一座桥、一本书、一碗面。
“一条河”自然指的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等九个省、自治区,最终于山东东营注入渤海。兰州是黄河流经的首座大城市,滔滔河水穿城而过。阳光下河面跃动金光,我不禁高声朗诵起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我踏上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桥”的中山桥,凭栏远眺白塔山,俯瞰河面上停泊的羊皮筏子,思绪也随之飘远。在中山桥建成之前,黄河天堑阻隔两岸,人们仅靠渡船(羊皮筏子)与冬季冰桥通行,极为不便且充满危险。
晚清时期,在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兰州黄河铁桥由美国公司设计、德国洋行承建,所有建材均从德国运至天津,再经铁路、马车转运至兰州。历时三年,耗银三十多万两,这座长233米、宽7.5米的钢结构大桥终于建成。初名“兰州黄河铁桥”,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于1928年更名为“中山桥”。
离开中山桥,我们沿中山路漫步。忽然,一个街头报刊亭跃入眼帘——“啊,《读者》!”我惊喜地飞奔过去。没想到这次旅行,竟让我在异乡与“故知”重逢。
42年前的冬天,在南京读大学的大哥带回一本《读者文摘》(《读者》前身),从此我们全家与它结下不解之缘。刚毕业在家乡小学任教的那四年,《读者》如甘泉般滋养我的心灵。我摘录卷首语的隽永文字,品读“文苑”中感人至深的文章——它是我青春的伴侣。毫不犹豫,我买下四本,致敬《读者》一代代编辑,也致敬我们共同的青春。
继续前行,空气中弥漫的牛肉香气扑面而来,仿佛时间也在香味中静止。我们信步走入“马有布面馆”——兰州拉面的一大代表。不过几分钟,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端上桌来:清汤之中盛着金黄面条,酱香牛肉点缀其间,衬以雪白萝卜、翠绿香菜与蒜苗,鲜红辣油与汤面浮油碎金般闪烁。红、白、绿、褐,诸色相映,宛如写意画。
我们吸溜着筋道的面条,品尝鲜嫩不膻的牛肉,在氤氲热气中读着墙上的介绍:“马有布牛肉面,是清晨唤醒动力的味道,是午间犒劳辛苦的味道。”
的确,人间烟火,最抚凡心。美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只要有人坚守本心、传承本味,无论游子还是旅人,哪怕千里迢迢,也定会前来与之相逢。
奔腾的黄河,中山桥上络绎不绝的行人、《读者》的墨香,牛肉面的清香,交织出兰州独一无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