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央视新闻报道 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日前在安徽合肥召开,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我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
防御?有方案
拟采用“伴飞+撞击+伴飞”任务模式
目前世界上公认比较具有可行性的防御方式,就是动能撞击。深空探测实验室总体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海洋介绍,动能撞击可以稍微改变小行星的速度,使得它在飞行过程中与地球错开,撞击的相对速度要很快,同时小行星又比较小,以相对高速度撞小目标,是技术难点。此外还有推离偏转、引力拖车等多种方法。
吴伟仁介绍,这项任务拟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任务模式,发射观测器和动能撞击器。观测器先期抵达对目标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获取其详细特性参数。动能撞击器对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撞击全过程将通过天地联合方式,采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开展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观测,准确评估撞击效果。
吴伟仁表示,对迎面而来的小行星发射动能撞击器,争取两者交会后产生极大动能,以改变小行星运行轨道。
据介绍,我国将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倡议,在地面联合监测、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数据与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此前,国家航天局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共同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的威胁。
探索?在行动
我国天问二号在轨运行已超过3个月,探测首站为2016HO3小行星
近地小行星导致的高破坏性撞击事件虽属于极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则会产生极大影响——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小行星就足以对地球上的局部区域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一个城镇大小的小行星将引起全球性灾难,导致大规模物种灭绝。
小行星虽然很危险,不过专家也表示,小行星也有值得深入探索的地方,它上面隐藏着太阳系最古老的秘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严韦介绍,小行星保留了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物质。对小行星进行探测和研究,有助于人类了解太阳系的起源,包括行星的一些演化历史。此外,小行星上的资源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李海洋介绍,小行星上可能有很多地球上稀缺甚至没有的资源,希望能够发射更多航天器,到小行星附近,以获取更多更详细的数据。
正是因为小行星上有如此多值得研究的资源,我国在今年启动了首次小行星探测任务。今年5月,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探测器成功发射,目前,天问二号探测器已在轨运行超过三个月。
天问二号探测第一站,就是一颗名为2016HO3的小行星,它是一颗近地小行星,在太阳和地球引力的共同作用下,既绕太阳公转,又与地球“共舞”。
天问二号将在飞行过程中,围绕着这颗小行星进行伴飞、取样、返回,并将样品带回地球。据介绍,天问二号将执行约十年的深空探测任务,包含小行星转移段、接近段、交会段等13个任务阶段。我们也期待它为我们解开更多的未解之谜。
相关
小行星:常和地球“擦肩而过”
小行星是太阳系原始星云在长成大行星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也被称为“太阳系建筑大厦的砖石”。小行星有着不规则的外形,每一颗小行星,都与许多小伙伴一起共享一条轨道。据统计,约90%已知小行星的轨道位于小行星带,而其中,离地球轨道很近的小行星,叫作近地小行星。
从6500万年前墨西哥湾撞击事件,到1908年的通古斯大爆炸,再到2013年车里雅宾斯克爆炸事件,近地小行星一直威胁着地球的安全。近年来,多个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
今年2月,一颗名为2024 YR4的小行星持续登上热搜榜单,这是因为根据科学家的计算,这颗小行星存在撞击地球的概率。直至后来,美国航空航天局观测显示,它撞击地球的概率被调整为“接近为零”。
2022年5月,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布消息称,一颗名为7335(1989 JA)的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并称它是当年“最具潜在破坏力”的一颗:“块头”大,直径约为1.8公里,其高度相当于世界最高建筑哈利法塔的2倍;速度快,每秒21公里,相当于高速子弹空中速度的20倍。不过,这颗小行星也只是路过地球,并没有造成什么威胁。
2022年2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了一颗近地小行星,编号2022AA。直径约43米,接近半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当时这颗小行星在到达近地点时,从255万公里外飞掠过去,同样没有对地球构成危险。据央视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