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蟹鳃上粉色颗粒是寄生虫卵吗? 专家:是茗荷幼体,别担心

日期:09-08
字号:
版面:第A07版:民生/都市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房舒

  正式“开渔”后,渔港码头满舱而归的梭子蟹、对虾等海鲜陆续端上市民餐桌,不少家庭忙着采购尝鲜。可选购、处理海鲜时,不少市民却遇上了“小困惑”:“刚买的梭子蟹鳃上有粉色小颗粒,是不是寄生虫卵啊?”“虾头一黑就不敢吃了,怕不新鲜”“蟹壳软乎乎的,是不是坏了?”担心这些“异常”特征意味着海鲜不安全或不新鲜,有人甚至忍痛丢弃。

  针对开渔季里的这些常见疑问,记者找到厦门民间水产专业人士林皇亮及本地水产行业从业者,为大家一一拆解海鲜“异常”背后的真相,帮您避开认知误区,放心享用开渔后的新鲜海味。

  

  蟹鳃粉色颗粒是啥?茗荷幼体,对人体无害

  

  “前几天买了梭子蟹,掰开鳃部看到好多粉色小颗粒,密密麻麻的,看着像寄生虫卵,吓得我直接扔了!”市民王女士在网上发帖说,记者看到帖子的评论区中,也有不少网友有过类似遭遇。

  “这些粉色小颗粒不是寄生虫卵,而是茗荷的幼体。茗荷又名鹅颈藤壶,是一种常见的附生海洋动物。”林皇亮解释说,茗荷会随着螃蟹的呼吸进入其体内,最终附着在蟹鳃上,“它们不会侵入螃蟹的肌肉组织,对人体也完全无害,市民在处理螃蟹时,只要正常去除蟹鳃,就不会影响食用。”

  值得一提的是,茗荷的出现还能成为判断梭子蟹产地的“小线索”。林皇亮告诉记者,同安湾海域的本港梭子蟹,因为生长环境相对封闭,很少能看到茗荷;而外海的梭子蟹,由于海域环境更开阔,接触茗荷幼体的概率更高,反而更容易附着这种生物。从某种程度上说,看到茗荷,反而说明这大概率是外海野生的梭子蟹,肉质往往更紧实肥美。

  

  蟹壳变软是病了?也可能是“刚脱壳”

  

  而另一位海鲜爱好者张先生则表示,买螃蟹就怕遇到壳软的,总觉得是不新鲜或者有病。

  但蟹壳软,真的就代表螃蟹有问题吗?湖里区鲍鱼产业协会、夏商水产批发市场阿朴哥海鲜城负责人陈晓博介绍说,蟹壳变软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另一种则可能是疾病导致。“螃蟹一生要经历多次脱壳,刚完成脱壳的螃蟹,新壳还没来得及硬化,摸起来就会软软的。这种‘软壳蟹’在脱壳后几小时内,接触海水会逐渐吸收钙质,外壳慢慢变硬,肉质也格外鲜嫩,确实是难得的美味。”他说,不过他也提醒,如果螃蟹软壳的同时,还伴随行动迟缓、外壳有破损、肉质发黏等情况,就可能是患上了“蟹壳软化症”,这类螃蟹通常是由于缺乏钙质或受到污染导致,不建议食用。

  陈晓博建议,市民选购时可以轻捏蟹壳,如果只是轻微发软,且螃蟹活力十足,大概率是刚脱壳的正常蟹;如果壳软得一捏就变形,且螃蟹没什么反应,就要谨慎选择了。

  

  虾头变黑就不新鲜?要看虾的整体状态

  

  还有市民对虾头变黑也很关注,“虾头一黑,我担心是不是坏了。扔了可惜,吃又不放心。”市民王女士的纠结,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虾头变黑,真的意味着虾不新鲜了吗?林皇亮解释说,虾头变黑的原因有很多,不能一概而论。

  “最常见的是酶促反应。即虾头里含有酪氨酸酶,在氧气作用下会分解产生黑色素,即使是新鲜的虾,存放一段时间后也可能出现虾头变黑的情况,尤其是虾的‘额剑’(头部前端的尖刺)和复眼周围,更容易先变黑。另外,氧化反应、品种特性(比如一些海虾本身就容易发黑),甚至是虾在被捕捞前摄入的食物,都可能导致虾头变黑。” 他强调,虾头变黑不等于变质,关键要看虾的整体状态,如果虾头只是轻微发黑,虾身有弹性,闻起来没有异味,就还是可以食用的;但如果虾头发黑严重,虾身发黏、无弹性,甚至有腥臭味,就说明已经变质,不能吃了。

  林皇亮向大家分享了活虾保存的实用技巧:买回家后不用清洗,直接用保鲜袋装好,加一点点白糖,再放入冰箱冷冻层,白糖能锁住虾的水分,让肉质保持鲜嫩;也可以用矿泉水瓶装满水,把虾放入瓶中冷冻,这样能避免虾与空气接触,减少氧化发黑。另外,活虾短期保存可以放在0-4℃的冰鲜层,长期存放一定要在-18℃以下的冷冻层,且不要反复解冻,否则容易滋生细菌,影响口感和安全。

  

  提醒

  

  辨海鲜好坏多观察“综合信号”

  

  要判断海产品是否安全新鲜,不要只盯着某一个“异常”特征,而要结合多个“信号”综合判断。

  “比如看活力,活蟹、活虾要选行动敏捷、反应快的;看外观,外壳要完整、有光泽,肉质要紧实有弹性;闻气味,新鲜海产品只有淡淡的海腥味,没有异味。遇到不确定的情况,也可以咨询市场里的水产摊主,他们大多有丰富的经验,能给出专业建议。” 陈晓博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