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乡音

日期:09-07
字号:
版面:第A11版:文化周刊·海燕       上一篇    下一篇

  

  ●沈世豪

  从教46年,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高校任教,偶尔有学生问,您是什么地方人?因为,从我的乡音上,很难辨别我的出生地。原因何在?

  我是福建浦城人,家住在浦城和浙江省龙泉县交界的圳边村,这里离龙泉管辖的区域不到五里地。或许是离得太近了吧,我们讲的是龙泉方言,即老百姓所说的龙泉腔。而且,不少风俗,乃至饮食习惯都和龙泉一样。龙泉属于浙南,自2000多年前的春秋,欧冶子在该地铸剑开始,这里就成了中外驰名的出宝剑的地方。至今,龙泉宝剑依然威震天下。尚武之风,是龙泉地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龙泉腔如山峰雄峙,郎朗之中洋溢着阳刚之气。

  人往往不是单一的,乡音亦然。我的母亲是浦城县城人,她说的是浦城方言。浦城和近邻的龙泉恰恰相反——出文人。该县不仅出了8个宰相,而且,南朝辞赋、骈文大家江淹,曾在浦城当了三年县令,“梦笔生花”“江郎才尽”这两个成语都出在此君身上。浦城风景也好,颇有“小苏州”的美誉,浦城话更是好听,既有吴越方言的甜润,又有闽北山水的纯净和清丽。我的母亲嫁到山村,学会了龙泉腔,我则从小学会了浦城话,后来,又进了位于县城的浦城一中读书,一口道地的浦城话就犹如水到渠成,在我身上演绎成功。

  龙泉腔和浦城话的交融,造就了我乡音的特殊韵味,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也牵动了我的思考。长期以来,我在外地工作。开始是在江西南昌,我在那里整整工作了25年,1993年调到厦门,算来在厦门生活已经32年了。其中,虽然难得回到老家,但只要回到浦城,一口浦城话依然标准无误,而回到山村,那一口龙泉腔开口即来,让家人和乡亲都感到诧异无比。他们往往惊奇地问,你怎么不会忘记家乡话呢?我笑了,这不就是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所写:“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乡音难改”,应该是一个普遍现象,又是颇有意思的命题。乡音是什么?乡音是根,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生命之根;如果说得夸张一点,它就像胎记,会恋恋不舍、不离不弃地跟着你一辈子。乡音是一张特殊的身份证,上面印记着只属于你一个人的生命符号。如今的身份证,有18位数,而极具个性化的个人乡音,如果用数字进行标识,或许得大大超过身份证上的18位数。即使生活在同一个地区,每个人的乡音都是不一样的,也许,这得用生命研究的基因理论,才能比较科学地测定其内在的构成因素吧!

  可见,乡音实际是一个人的生命密码。谁能破译?自己可以吗?很难,作为生命个体,你或许可以感觉到其神奇乃至独特的魅力,却无法深入到其错综复杂且神秘莫测的内部,看来,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世界,人类的认识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道路,还漫长着哩!

  乡音因人而异。即使是同一个地方的人,尽管方言相同,但细细品味,乡音也大不一样。如今,人脸识别技术大行其道,在各领域都有运用,不知是否有科学家,能运用现代声控技术的原理,建立一套乡音识别的语言系统,开辟一片新天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