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阙全安
7月25日晚,在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我有幸聆听了集美大学青年教师、男中音歌唱家卢骥的独唱音乐会。据悉,该活动系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音乐会分为“烽火诗篇”“万众一心”“烽烟同歌”“山河无恙”四个篇章,构建起从历史呐喊到时代回响的完整叙事,让观众在旋律中触摸民族脊梁的温度。
第一篇章以黄自的《抗日组歌》开篇,五首作品如战鼓般敲响历史的警钟。《北望》中对沦陷国土的哀思,《睡狮》里对民族觉醒的呼唤,再到《嘉陵江上》的悲壮与决绝……卢骥以男中音特有的醇厚音色,将知识分子的忧国情怀与抗争意志层层递进。他的演唱注重声乐技巧与情感张力的艺术表达,低音区的气声如泣如诉,高音区的爆发则如利剑出鞘,让观众在旋律中仿佛看见那个时代的血与火。
第二篇章聚焦抗战时期的经典合唱作品。从《太行山上》《游击队歌》的激昂节奏,到《黄河大合唱》(选段)的磅礴气势。卢骥稳健的拍点、清晰的音头,在领唱时为合唱队提供了坚实的引领,让整体声音汇聚成一股力量,唱出了万众一心的气魄。其中卢骥演唱的《黄河颂》尤为惊艳。这首作品被称为男中音的“试金石”——跨度大、连线长,稍一用力过猛就容易失去节制,而卢骥以“强中见松”的唱法,既保证了高音的质量,又让句尾收束得有骨有气。当《保卫黄河》的歌声响起,一股不可阻挡的音乐洪流汇成集体共同的信念,这正是爱国主义音乐作品最具感染力的时刻。
第三篇章把观众的思绪拉到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海港之夜》中俄语与汉语的穿插演唱,既保留了原作的异域风情,又赋予了新的文化交融感。舒缓的旋律为之前的激烈情绪“降温”,观众在历史的沉重中得以喘息。随后的《共青团员之歌》《喀秋莎》《啊朋友再见》,令全场观众不由自主地跟随卢骥与集美大学音乐学院合唱团的歌声一起轻打节拍。
第四篇章《山河无恙》为整场音乐会升华。电影《铁道游击队》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在卢骥的演绎下焕然一新,柳琴的加入让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多了一层乡土气息的明亮质感。特邀嘉宾王静静的《九儿》为这场充满力量感的音乐会带来了一丝柔情;卢骥与特邀嘉宾刘胤隆演唱歌剧《沂蒙山》里两首经典的咏叹调《再看一眼亲人》《爱永在》,让观众在旋律中看见战火中的亲情、爱情与家国情怀。当终曲《中国军魂》激昂的旋律响起,观众席中有人眼含热泪,有人挺直脊背——这不仅是歌声的共振,更是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的交汇。
这场音乐会不仅是对经典旋律的诠释,更证明了音乐从来不是历史的旁观者。那些穿越战火的旋律,既是民族苦难的见证,也是精神不灭的火炬。它们在新时代的舞台上被重新点亮,提醒我们:真正的爱国情怀,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担当。正如终章的歌声所昭示——当旋律响起,山河无恙,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