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建祥
从德军入侵到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历经了民族存亡的1418个昼夜。血与火的洗礼,从硝烟中走出的艺术家血脉中都奔涌着英雄般的激情!释放这一能量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融入到艺术创作中,纵观俄罗斯当代美术,最具视觉冲击力、最能代表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当属反映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艺术上也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尤其是经历了这场战争的艺术家,目睹家国被毁、亲人痛失——现实画面与艺术创作一旦契合,作品也就如同战场般壮烈,撼人心魄。
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不仅锤炼了苏联人民坚韧不拔的意志,更铸就了全民的牺牲精神与爱国情怀,这种时代精神在战后(20世纪50至70年代)苏联美术创作中得到了深刻体现。本次“从硝烟中走出的画家——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俄罗斯油画展”展出的作品由中华儿女美术馆与上海苏俄造型艺术馆双方精心遴选,汇聚了23位曾历经战火淬炼的俄罗斯艺术家的88幅油画佳作,这些作品不仅见证了“从战士到艺术家”的生命奇迹,更以独特的艺术语言,构建起连接战争记忆与和平愿景的精神桥梁。该展览系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在战争主题作品中,奥博兹年柯的《指挥官》以粗犷的笔触定格了战场上的瞬间:一位负伤的指挥官在炮火中怒吼,号召战友继续冲锋;涅普林采夫的《女游击队员》则塑造了一位目光坚毅的雪中女战士;伏洛基米罗夫的《潘菲洛夫的战士(创作稿)》则饱含私人记忆——画家让儿子穿上自己的旧军装,在雪地中匍匐,画面上冻红的双耳无声诉说着战争的艰辛;布洛夫的《胜利的战士》造型处理简洁明快,用春日绿野映衬归乡士兵脸上的硝烟,以田园诗般的画面引发对战争与和平的沉思……这些作品或激昂、或深沉,共同构成了一部视觉化的战争史诗,既是对历史的铭记,亦是对生命的礼赞。
在风景主题作品中,有几位画家的创作尤为动人——他们的艺术生涯本身,就是一部与命运抗争的传奇史诗。瓦西里耶夫的《冲浪》以奔放的笔触描绘青年男女在碧波中驰骋的画面,翻滚的浪花与健美的身躯交织出生命的蓬勃力量。谁能想到,这位画家曾在战场上重伤濒死,甚至被误送太平间,直到被细心的护士发现才奇迹生还。谢别柯的画笔下,勘察加与楚科奇的极北之地焕发着神秘的光辉。尽管他的身体里终生残留着弹片,作品却充满对自然的礼赞。而普基岑的故事更令人动容。15岁成为排雷兵时,因一枚诡雷爆炸失去双手,语言能力也严重受损。在绝望中,波列伏依的小说《真正的人》点燃了他的斗志,他用残臂夹笔作画,最终考入列宾美术学院。他的《乡村傍晚》以朴拙深厚的构图,让泥土的芬芳与炊烟的暖意扑面而来……当战争的阴霾散去,画家们以色彩重建家园,用画笔愈合伤痕,最终在艺术中寻得生命的圆满。
展览既是对历史节点的郑重回应,也是对艺术超越性力量的诚挚礼赞。当观众穿行于战争与和平的双重叙事间,必将感受到那些在画布上永恒定格的光影,正是人类对抗黑暗、守望光明的见证。从战士到艺术家,从创伤到创作,他们以神话般的毅力完成了生命的跨越。而今,这些作品不仅承载着可歌可泣的历史,更成为跨越国界的和平宣言。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让牺牲不被辜负,让和平永驻人间——这正是两馆携手推出此展的初心,也是艺术对时代最深刻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