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厦门日报

沧海横流 方显英雄本色

日期:09-07
字号:
版面:第A10版:文化周刊·文艺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张志忠

  八月槎的长篇谍战小说《临渊》,先在网络上连载,随即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当下谍战题材盛行的众声喧哗中,彰显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艺术个性。《临渊》的篇名源自《诗经·小雅》中的诗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是对从事谍战之人内心世界的写照。但读罢全书,我更愿意用郭沫若《满江红》的诗句表达我的阅读感受,“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狂潮漫涌 多方生死博弈

  《临渊》表现的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抗战末期侵略者败象渐显的时代风云。时局变化波诡云谲,各方势力此消彼长,使得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大上海成为中日双方进行残酷绞杀与反绞杀的喋血战场,不受日军控制的英法租界,为国共两党情报人员的工作提供了一片“飞地”,也使得敌我斗争的局面有了更为复杂的空间场景。

  大上海汪伪地方政权的筹划,需要有高层资历的人物充当门面。日方精心筹划,请出民国时期曾任国务总理的唐开诚组阁。唐开诚诸事谨慎,却因为一幅名画《兰亭修禊图》落入圈套,被军统人员利斧劈死。

  汪伪76号特工总部头目丁仲芳,因迷恋美色,被中统特工王如茵引诱上钩,在一场暗杀中侥幸逃脱。他有心放王如茵一马,却被手下史秉南算计,既谋害王如茵,也迫使丁仲芳退出大上海的前台。

  汪伪政权要在上海发行伪币以便搜刮民膏民脂,引发上海金融界两大巨头——梁家与李家之间的激烈冲突,道义与利益,良知与贪欲,彰然若揭。背后则是特工总部、日方与军统之间的生死博弈。

  汪伪方面发动的清乡运动引发大上海的粮食危机,在众多商家纷纷囤积粮食盘剥市民的困境下,大上海贵公子梁利群毁家纾难,将自家的全部家产拿出来帮助市民度过饥荒。

  沧海横流,狂潮漫涌,历史仿佛失去了基本的走向,陷入泥潭险境,作品的主线由此展开。

  英雄本色 闲棋冷子岂能等闲看

  大时代迫使人们选边站,而这种选边站不是一劳永逸,而是在生死危亡间反复不断进行。这第一层面的选择是充当日本占领者的帮凶、为自己攫取利益,还是站在爱国者的立场,为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救亡图存勉力尽瘁。在错综纠结的矛盾中,中共地下党员余笑蜀的形象脱颖而出,巍然屹立。

  余笑蜀是黄埔军校毕业生,潜入复兴社特务处(军统前身)上海区任副区长,在上海八一三战役中,身在国民党军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队,率领军统特工和青帮弟兄,以杂牌军在苏州河畔掩护主力部队退却,惨烈辉煌,所部大都战死火线。退到南京后,又舍生冒死去营救梁利群、周竟成两位军统旧人,因此身陷日军牢狱。辗转脱离险境后,他被史秉南网罗到手下,以其军统高阶身份的背景,在臭名昭著的76号特工总部出任一处处长,还担任新组建的东南贸易公司老板,为特工总部和史秉南从事商业活动,以补充其特工经费不足。

  余笑蜀在作品中被描述为“十年的闲棋冷子,三年的如履薄冰”,可见其生存处境,或孤寒凄冷、或险象环生。打入特工总部后,余笑蜀受命执行“银匠计划”,先是利用上东银行的招牌,建立中共的地下金库,保管和运送活动经费,后又利用特工总部的关系,为以寡敌众的江南新四军运送包括药材在内的紧缺战争物资,还猎获太平洋战争的重要情报。军统的强大渗透力,地下党内的变节分子,特工总部内部的怀疑目光,乃至那位在情报获取上无孔不入、在选择买方上有奶就是娘的情报贩子杜克峰,都对余笑蜀及其隐秘工作造成致命威胁。而余笑蜀能够几度死里逃生,既有人和,也有时势,非同一般。

  跌宕起伏 足见作家水磨功夫

  在《临渊》中,余笑蜀经历的生死危机时时存在,他的化险为夷,同样令人匪夷所思。姑举一处。有一次险情,是在地下党的联络链条上出了问题。杜克峰毫无操守出卖情报,日本陆军系统的特工头目内野丰好大喜功,中共地下党上海金库知情人高竹村出面指证,余笑蜀几乎“死定了”。危急关头,与余笑蜀直接联系的卢一珊挺身而出,她用滔滔雄辩击垮高竹村,堵死他的指认机会,用与内野丰、高竹村同归于尽的方式,保护了余笑蜀的生命和中共地下党金库的机密。

  能够把这些复杂的人物关系理出个头绪,非常不易。更为曲折诡异的是,各个对立的情报机构之间的互相渗透和时分时合。在民族利益的宏大图景下,还有各方力量之间的利益交换,信息共享。许多事件在局外人看来乱花迷眼,细思起来,不能不佩服作家的水磨功夫。

  《临渊》的优长还有许多。大历史的书写需要大量丰盈的细节作支撑。譬如,作者对1930至1940年代之交大上海风貌的复活:尽管日军占领了上海,但租界里却异常繁荣,从作品人物出席的各种奢华场合和餐饮佳肴,到金融业的疯狂投机,就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力。其中各方势力对于越界筑路地域管辖权的争夺,更具有历史的质感。余笑蜀的东京之行,来自日共党员千都真鹤子的信息,则让我们咋舌,战时日本风声鹤唳,军乐喧嚣,西方音乐销声匿迹,“在大多数日本人眼里,弹钢琴这样西化的活动,实在是和卖国没有两样”。一个疯狂进行杀戮与毁灭的国度,其文化的极端排外与极端脆弱一体两面,恐慌到如此地步,令人咋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