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报记者 蔡绵绵
图/受访者 提供
清晨六点,在翔安区东寮社区,豆香已飘散在巷弄之间。市人大代表,东寮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和同站在标准化豆干生产厂的厂房外,看着工人们将刚出炉的豆干搬上货车。这些豆干将被运往厦门各大商超,甚至销往省内外。
“五年前,这还是不敢想象的。”陈和同笑着说。这位被居民亲切称为“豆干书记”的人,眼角泛起皱纹。从乡村医生转型为乡村带头人的路上,他走了近三十年,其中,他用五年时间,将一个个豆干小作坊打造成年产值超3000万元的特色产业,带着居民以“豆干”为起点,走出了一条充满东寮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把“东寮豆干”做成大产业
陈和同最初的身份,是一名乡村医生。自1997年起,他背着药箱走村串户,守护着东寮1770多户村民的健康。行医二十余载,他不仅治病救人,而且在一次次与村民的交流中,深切体会到乡村发展的痛点和盼点。
2009年,陈和同加入东寮社区党委,2015年当选社区居委会主任,2022年当选厦门市人大代表。身份在变,初心未改。他把医生特有的细致、耐心与责任感,带到了社区治理和产业振兴中。他说:“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要靠一件件实事做出来的。”
2015年,陈和同刚当选社区居委会主任时,东寮的豆干产业还陷在“小作坊困境”里:300多家作坊分散在8个自然村,污水顺着田埂流,豆干没有固定的运输工具,因为没有统一标准,常有客户说“口感时好时坏”。
“不能让老手艺困在磨坊里。”当时,陈和同带着社区两委班子逐户走访,在豆香弥漫的作坊里开起“板凳会议”。2018年,厦门首个豆干小作坊联盟成立,陈和同带头签署质量承诺书,还带着作坊主到市场监管部门“取经”,建立全流程品控体系。
2022年当选市人大代表后,陈和同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走访每一家豆干作坊,听取大家的意见,最终凝聚共识形成“东寮豆干——1235振兴计划”(即一年定方案、两年建工厂、三年拓市场、五年创品牌)。
产业升级,需要土地和资金。为了建设标准化厂房,陈和同带着团队用3天时间调研了50亩大豆基地,白天挨家挨户宣传“社区集体资金入股”,晚上在居民家的客厅里画“产业链蓝图”。2023年,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持股24.5%的厦门东寮数联食品有限公司成立,129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SC认证、“鹭品”标志相继获取,日产豆干达1万联。2024年,东寮社区获评省、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豆干产业年产值3334.46万元。
代表建议本上记满民生事
2024年厦门市人代会上,陈和同的公文包格外“沉”——除了一份《关于加大力度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的建议》,他说,包里还有一份凝聚东寮社区4860人共识的“致富豆干”。他在建议中提到,政府要支持村级产业配套文旅设施,这份建议后来被列为年度重点督办件,得到了有关部门和翔安区的落实推动。在他看来,光做豆干产品不够,还得让“豆香”飘出社区。
如今,东寮社区的产业链早已不仅仅是“做豆干”,而是通过“非遗传承+产业升级+文旅融合”的创新模式,成功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瓦窑公园里,游客跟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做豆干;“豆味”餐厅能做出18道豆干特色菜;研学基地里,孩子们通过“五豆”主题课程,了解大豆从种植到加工的全过程;电商直播间里,主播拿着印有“东寮豆干”商标的产品,单场直播就能销售2000单。2024年,社区文旅收入突破200万元,带动30多名居民在家门口就业。更令人惊喜的是,12名青年陆续返乡就业。
站在瓦窑公园非遗工坊前,陈和同向记者介绍“三产融合”:“一产”大豆种植保障原料供应,“二产”标准化生产提升豆干品质,“三产”文旅体验延伸价值链。“单卖豆干只能挣小钱,但通过文旅体验,价值可以翻几倍。”陈和同紧紧抓住这把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在今年市人代会上提交《关于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三产融合发展的建议》,提出的建议既包括基础保障,又包括文旅创新、产业链整合等升级路径。
作为市人大代表,陈和同的“履职步伐”总是围着居民转。得知乡村医生的社保没着落,他连续三年跟踪督办,促成我市提升乡村医生待遇。他的代表建议本上记满了类似的民生事,他告诉记者:“居民事,无小事。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个问题,乡村振兴就能往前迈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