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报记者 陈冬 通讯员 郭江鸿 张馨苇 图/小白鹭 提供
40名舞蹈演员,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演出,用真挚舞姿传承抗战精神;2名青年编导何颖、郭勇滨,参与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共创未来》文艺演出的节目编创,以专业能力展现中国舞蹈的国际表达;青年舞蹈演员杨德奇,作为原创舞剧《杨家岭的春天》主演,参加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终评,在权威赛事中磨砺演技;青年舞蹈演员缪斯琦,入选中国文联“名家传艺——新时代文艺英才培养计划”,成为文艺梯队建设的新生力量……他们,都来自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以下简称“小白鹭”)。
自2023年以来,“小白鹭”频频在国家级重要文化活动中亮相,包括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春节团拜会、2023年中国—中亚峰会文艺演出、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文艺演出等,演员们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与艺术担当,诠释着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深入推进,为‘小白鹭’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主任林乃桢如是说。
40名演员用舞步表现抗战精神
9月3日晚8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拉开大幕,“小白鹭”40名舞者参与晚会第二场《红星照耀中国》中《延安!延安!》与第五场《正义永恒》中《势不可挡》的演出。
这场高规格的演出背后,是演员们近三个月极致、精心的备战历程,更是一次将艺术追求与爱国情怀深度融合的生命淬炼。“激动!兴奋!”“所有的汗水与伤痛都化作了荣耀!”“近三个月的辛苦付出值得了!”……当晚演出结束后,演员们难掩内心澎湃,这些发自肺腑的感慨道出了他们的共同心声。
从6月3日抵京到正式演出,演员们历经2个多月的高强度排练,进入“准军事化”状态——日均排练时长超过12小时。导演组坚持“细节至上”,对作品的每个维度都进行反复推敲与精细调整。演员黄源沅透露:“一个动作可能练习百遍千遍,队形变换方案调整过数十版。”
面对这样的创作要求,演员们需时刻保持“归零心态”,凭借极强的学习能力与适应力快速响应变化,在动态优化中追求极致呈现。正是导演组高标准、严要求的艺术把控,推动“小白鹭”团队的艺术表现力不断突破。与此同时,“小白鹭”还获得与全国顶尖文艺院团同台合作、观摩学习的宝贵机会。
长期超负荷练习导致伤痛频发,但无人退缩。“双腿像灌了铅,感觉不是自己的”“练到整个人进入机械状态”……演员们靠着超乎想象的毅力与团队互助精神咬牙坚持,“疼到极限时,想到这是为国家而舞,就能再挺住”。
卓然、蔡敏和李鑫是40名演员的领队。从演员转到幕后保障,这样的经历让他们百感交集:对深耕幕后的卓然和蔡敏而言是熟悉的坚守,对首次转型做领队的李鑫来说是全新的挑战。李鑫说,参与这样重大的文艺活动,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小白鹭”勇攀艺术高峰的良好精神面貌。
青年编导以“守正创新”架起国际文化交流桥梁
8月31日晚,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共创未来》文艺演出在天津精彩上演。来自“小白鹭”的两名青年编导何颖、郭勇滨,分别受邀参与两个节目的编创工作。
“这不仅是峰会的启幕,更承载着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使命。”面对重任,何颖、郭勇滨依托在“小白鹭”多年深耕艺术创作积累的丰富经验,紧扣晚会主题,将多元文化元素与艺术表达深度融合。历时近3个月的封闭式排练,两名编导的专业水准与呈现出的艺术张力,赢得晚会主创团队的高度认可。
由何颖主导创作的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形象地展示“滴水成溪、溪流江河、江河入海”的舞台意象,用舞蹈诠释上合组织团结壮大、繁荣共赢的成长之路,传递互信、平等、尊重多样文明的大国理念,画卷式地铺展出人类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景象。何颖说,71名演员来自7所院校,涵盖大一至大三学生。面对这些非专业的演员,在雕琢她们的动作与情感时,整个过程就如同“滴水穿石”一般,反复排练磨合,最终绽放出光彩。
作为一个旨在融合中国水墨画“山水意境”与中国传统戏曲“行当扮相”的创新节目,《丹青·雅集》通过“角儿在画中游,画在境中留”的视觉设计,将多重焦点汇聚于中国美学的“自然美”与“人文美”,既展现传统艺术的经典魅力,又传递当代审美的新鲜表达。对于郭勇滨来说,这是他首次尝试戏曲类作品创作。接到任务后,他系统学习了大量戏曲知识。“在编排时,既要坚持戏曲的传统精髓、尊重戏曲演员的专业特性,又要舍弃不符合整体美学的冗余表达,通过现代编创手法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让观众感受到中华文明千年传承中依然蓬勃的创新活力与大国的文化气韵。”郭勇滨说,这正是文艺工作者要坚持的“守正创新”。
“小战士”在“春天”焕发新彩
时隔三年,杨德奇受北京舞蹈学院之邀,以舞蹈演员的身份再次出演舞剧《杨家岭的春天》。在这部以延安木刻版画为灵感、展现文艺工作者奔赴革命圣地实现精神蜕变的红色题材舞剧中,杨德奇饰演的“小战士”角色在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终评演出中焕发新彩。
“‘小战士’的底色没变,但这次更强调‘生命的体验感’。”2022年,还是北京舞蹈学院大三学生的杨德奇,参与《杨家岭的春天》首演。如今,成为“小白鹭”一员的他,带着对生活更深刻的体悟和对表演更成熟的思考回归剧组。“春天意味着转变,是自身从学生转变到演员的过程,成长都在这个‘春天’里。”杨德奇说,这次的“小战士”角色,从原本仅在第三篇章的短暂出现,变为贯穿全剧三个篇章的关键人物。同时,主创还特别设计“版画家”与“小战士”幕间共舞情节,通过双人舞展现二者如兄弟般的深厚情谊,自己也融入陕北秧歌的素材,以刻版画的顿挫感和锋利劲体现出“小战士”的勇敢与韧劲。
在师徒传承中重塑舞蹈艺术思维
近日,中国文联“名家传艺——新时代文艺英才培养计划”在北京启动,该计划汇聚52位艺术名家与50位青年学员,通过“一对一”“多对一”的师徒制及“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助力艺术薪火相传。经福建省文联、福建省舞协推荐,“小白鹭”演员缪斯琦作为福建省唯一舞蹈组学员成功入选。
8月16日至9月3日,进行的是舞台艺术类首期集中培训。8位舞蹈领域顶尖导师对包括缪斯琦在内的青年学员展开针对性指导,从肢体语言设计、情感层次挖掘到作品结构优化、舞台综合呈现,通过逐项点评、现场示范与反复打磨,推动学员在实践中实现艺术突破。
经过系统训练,缪斯琦的艺术感知力与舞台表现力显著提升。她感慨道,此次培训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思维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