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报记者 吴君宁
通讯员 张锦榕 庄巧红
图/市科技局 提供
日前,市科技局发布通知,正式启动2025年度厦门市产学研合作项目补助兑现工作。据悉,为全面实施厦门市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切实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今年我市产学研合作项目补助兑现工作推出一系列新举措,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深化市校院地协同发展。
市科技局不断加大力度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产学研合作。原《厦门市产学研项目补助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21年11月修订印发,自《办法》出台以来,共补助产学研项目402个,总补助金额6688.41万元。
项目补助持续释放政策效应
国产首个、全球第二个九价宫颈癌疫苗“馨可宁?9”的成功上市,背后离不开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团队与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的“重组人乳头瘤病毒九价疫苗(大肠杆菌)原液工艺优化研究和可比研究及质量控制体系完善”项目相关成果。该项目作为2022年的厦门市产学研项目,成功搭建起高校科研与产业生产的关键桥梁。“我们依托产学研协同创新,一方面将实验室技术突破精准转化为适配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实用方案,另一方面加速了产业转化技术落地,为完善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了学术支撑与实践验证。”该项目有关负责人表示,项目成果有效破解了疫苗从研发到量产的技术瓶颈,为九价HPV疫苗稳定、安全、高效供应筑牢了重要基础。
“我们团队与厦门四信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项目‘用于5G无线通信终端的射频组件集成设计及产业化研究’已完成。项目获软件著作权12件,研发创新型产品3个,累计实现销售收入上千万元。”集美大学陈彭教授团队成员介绍,集美大学通过项目合作,与厦门四信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深度、持久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并在该公司建立实习基地,该基地入选福建省新工科共建共享实践平台,获得福建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由华侨大学方瑞明教授团队和红相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项目“发电机转子匝间绝缘智能预警系统开发”也同样通过厦门产学研项目补助政策获得了资助。项目成功攻克了汽轮发电机组在复杂恶劣工况下转子绕组匝间绝缘状态感知困难、早期缺陷难以发现和定位等关键难题,显著提升了机组对于新型电力系统的支撑能力。目前项目成果已经在中国大唐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等推广应用,其成果还分别获得厦门市和福建省的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政策的出台有效提升了企业攻关意愿,帮助企业提升科研能力、解决技术难题。引导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注重成果产出,以实现产业化为目标开展产学研合作,确保项目发挥实效,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市科技局副局长曹伟民介绍,该政策也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支持应用型高校及职业教育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抓手。
自《办法》出台以来,市科技局共补助116个包括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医学院、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厦应用型本科高校及职业教育学校的产学研项目,总补助金额1343万元。
新措施强化市区两级协同联动
今年初我市出台的《关于深化拓展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中,明确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省创新实验室开展产学研合作,对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至厦门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予企业实际支付技术交易额最高50%的支持,每个项目最高100万元。
2025年度厦门市产学研合作项目补助兑现工作的一系列新措施与原《办法》相比,更加强调企业主体地位,以服务企业发展为核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解决企业发展的技术问题为目标,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为进一步激活区域创新动能,今年的补助兑现工作,强化市、区两级协同联动成为核心抓手。各辖区科技主管部门明确作为辖区责任主体,组织企业申报,通过常态化对接辖区企业,切实打通政策惠及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也确保推荐项目更加贴合区域发展方向,让创新政策落地更贴近企业需求、更符合区域产业实际。
本次补助兑现工作的申报还作出明确规定:项目须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且牵头单位由原先的高校院所调整为企业。同时,鼓励医疗机构参与项目合作申报,落实《若干措施》中关于“结合医疗卫生领域特点探索适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条款。
“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大多是支持一些关键技术的研发突破,而产学研补助就着重于解决中小企业的技术问题。”曹伟民表示,希望新的补助政策出台后,对没有研发团队又有研发需求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多帮助,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技术攻关意愿和动力。
名片
产学研项目补助
产学研项目补助主要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省创新实验室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产学研活动。其通过资金扶持深化市校院地协同发展,引导产学研合作各方高效整合技术、人才、设备等创新资源,重点聚焦我市企业技术难题,满足科技成果产业化需求,构建政府、企业、高校院所协同创新模式。
数据
2022—2024年,补助的项目共申请发明专利644项,授权发明专利321项,产生创新性产品269项、新工艺20项,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共10项。此外,项目相关成果还获得市级及以上各类奖项51项。
补助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逐年递增。统计显示,2022年,获《办法》补助的产学研项目实现销售收入16515.84万元;2023年,销售收入40047.59万元,同比增长142%;2024年,销售收入增至97294.56万元,同比增长 143%。
同步
市区协同联动 精准服务企业
昨日下午,一场科技政策宣传培训活动在同安区举办,聚焦厦门市产学研合作项目补助、福建省院省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及《厦门市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全景解读政策体系,翔实深入指导政策及辅导申报。现场座无虚席,吸引了全市近150家科技型企业、创新团队代表参加。
此次宣传培训创新采用“区级需求对接+市级政策解读”模式,先由区级部门精准收集企业需求,再由市级部门针对性解读政策,让政策宣讲既贴合企业实际需求,又能契合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活动由市科技局指导,同安区科技和工信商务局、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主办,是市、区两级科技部门协同联动、精准服务企业的具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