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9年12月,豪华客轮“鼓浪屿号”从香港试航厦门成功。此后,“鼓浪屿号”每周开三趟,下午三点从香港中港城码头出发,次日早晨九点到达厦门和平码头。停靠一夜后,又把返程的客人送回香港。
改革开放初期,旅居海外的华侨、港澳同胞纷纷回到国内探亲、旅游,而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商务人士也来到中国寻找商机,香港是当时主要的中转站。彼时厦门机场还没建成,从香港到福建,无论是乘坐长途汽车还是火车,最快都要3天,既费时间又很辛苦。而乘坐“鼓浪屿号”客轮,只需18个小时就能从香港到达厦门。由于这条航线便利很多,往返的客人激增,到了1981年,又添“集美号”参与营运。
这条航线开通后,白色的“鼓浪屿号”或“集美号”缓缓驶入厦门港湾,便成为鹭江两岸的一道独特风景。那时,只要听到汽笛声响起,我就会想起外婆,因为有了这条航线,我那定居香港的外婆想回厦门就容易啦。
外婆要来厦门,都会提前写信通知我们。知道外婆要来,我们全家都很激动,按照信上的日期,跑到镇海路上翘首以待。只要一看到头发花白的外婆一手提着沉甸甸的旅行袋,一手拎着免税店买的两瓶雪碧,左肩大袋、右肩小袋随着人群缓缓挪动,我和弟弟就兴奋得一刻都不愿等了,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前去帮外婆提行李。 我和弟弟是外婆带大的,看到我俩,外婆笑得合不拢嘴:“我给你们带了好多漂亮的衣服呢!”
一进家门,还没坐稳,外婆就迫不及待地从旅行袋里往外掏那些漂亮衣服。外婆带给我们的,有新衣服,也有旧衣服。那些旧衣服是人家送给她的,外婆洗得干干净净的,打包带给我们。虽然有的旧衣服尺寸不一定合身,但我们却穿得欢欢喜喜,因为在当时,那些都是很时髦的衣服,羊毛衣、连衣裙、外套、喇叭裤样样有,都是在厦门市面上基本看不到的款式。
那时的外婆已经七十多岁了,为了不给舅舅增添负担,还在香港的一家服装厂剪线头挣钱。每次来厦门前,外婆都会拿出她省吃俭用攒下的钱给我们买礼物。服装厂处理的布头,她也会带回来给我。我根据那些布头的大小,加工成裙子或上衣,小块布头则做成购物袋。
高崎机场建成后,从香港飞厦门时间缩短到一个多小时,价格相对亲民,很多人便选择乘坐飞机。“鼓浪屿号”与“集美号”完成使命后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我依然时常想起它们,因为它们满载着我们与外婆的温馨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