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辛苦了一辈子。半是老师、半是农民,是对老爸一生最真实的写照。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老爸在村里的小学当老师,老妈在家操持家务,一家七口人的生计全指望老爸每月30多元的工资。
老爸虽然个头不高,身上却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劲儿。每天早上天还没亮,他就起床下地忙活了,给庄稼除草、施肥、浇水后,回家吃早饭,然后匆匆赶往学校。放学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扛起锄头,赶往村后的山包,趁着太阳下山之前开荒辟土。老爸一个人、一把锄头,硬是在村后的荒山上开出了六分菜地,而这片菜地种着我们一家的温饱。
拿起课本教书,老爸是认真严谨的教书匠;扛起锄头,戴上草帽,他就成了勤劳朴素的农民。熟悉老爸的人,有的叫他“张老师”,有的喊他“张老汉”,也有人称呼他“农民老师”,不论怎样称呼他,老爸都乐呵呵地答应着,从不介意。
在我的记忆中,老爸是“超人”。他不仅庄稼种得好,还会修农具、修电器、修家具、筑灶台……不仅能修,还会自己造。那时,村里不少人家买了板车,用板车拉粮食、拉柴火,那可是事半功倍。老爸很想买一辆板车,但200多元让他望而却步。于是,他花了60多元,陆续从市场上买来轮胎、螺丝等零配件,在院子里切拉刨锯、敲敲打打。十几天后,一辆崭新的自制板车就出现在院子里。往后的十年,这辆板车一直跟随着老爸“奔走”在田埂上、山路间,成了他的好帮手。
几十年来,老爸就像陀螺一样,不知疲倦地在学校、家里和田间地头不停地转着。可即使如此,家里的生活依然拮据。眼看我们兄弟姐妹渐渐长大,要上学、要成家,需要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老爸急在心里,时常激励我们:“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其实,老爸的办法并不多,不过是捡起桌上每一粒掉下的饭粒、拾起路上细小的柴火……省了又省,节衣缩食。
转眼,我们兄弟姐妹都已成家立业,老爸也该退休了。我们都觉得,他忙碌了大半辈子,终于可以好好歇歇了,可老爸却说,他告别讲台后,要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刚退休,他就承包了五十亩稻田,开始了水稻种植事业。
对此,我们兄弟姐妹都劝老爸:“您不用这么劳碌,我们都成家立业了,家里的条件也好多了,不需要您再为生活操劳了。”但他不听劝,坚持说“人闲着会闲出病来”,我们只好由着他。
前不久,我回到村里。走进家中,却不见老爸的身影,只有那条大黄狗“老毛”正悠闲地躺在客厅。见到我,“老毛”马上站了起来,在我面前不断地摇尾巴。我问它:“我老爸呢?”它似乎听懂了我的话,径直领着我来到村口的一块菜地。只见老爸正佝偻着腰在地里拔草,草帽压得低低的,汗水湿透了衣服……我赶紧过去扶起他,心疼地问他:“这么大的太阳,您怎么能出来干活呢?”老爸抹了一把脸上的汗,笑着说:“不碍事的。”
躬耕半世不言辛,擎起家中一片天。如今,我也已为人父,更能体会到“父亲”这二字沉甸甸的分量。我多么想对老爸说:“您不用这么‘厉害’,也让我们做儿女的为您遮风挡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