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鹭江道,下班的人群踩着潮声回家,不少人的脸上还刻着写字楼里的印子:有人因项目搁浅而失落,有人为工作疏忽而蹙眉,有人被客户误解而叹气……这些郁结,遮住了心里的光,久而久之酿成心头的霜。
其实,生活里的磕碰从不会少。许多美好的愿景、目标、期许,常因种种制约而难如人愿。道理都懂,可落到自己身上,却总难轻巧放下。执念一起,便想把所有事都扭成顺遂的模样,偏偏生活最爱开玩笑,往往追得越急越会事与愿违。于是,烦恼、委屈、牢骚、悔意便悄然冒头,像雨后疯长的青苔,一不留神就滑了脚。
在厦门住得久了,我常去环岛路看海。大浪汹涌地撞上礁石,顷刻间飞珠溅玉,退回,积蓄力量,又澎湃地撞上来——原来“退”也是一种“进”。人生亦如海浪,时急时缓都是常态。若一时越不过沟坎,不妨先试着与生活“讲和”。
“讲和”,不是认输,更不是躺平,而是暂避逆势,抚平心绪。曾见过街坊种花,花盆碎了,便种进旧陶瓮,说是“破有破的景致”;也听过渔民讲“顺境撒网,逆境修船,是过日子的本分”。这些是在生活起落中领悟的道理,是于得失中沉淀的笃定。
“讲和”,先要承认能力有限、人生有偶然。努力未必会立竿见影,不必因一时踉跄而否定全程。工作尽力了,便无愧于心;力有不逮时,也坦然接纳。松一松“必须完美”的执念,就会发现楼栋旁的三角梅,未经修剪也开得热烈;寻常巷陌的沙茶面,更见真味。
“讲和”,还要学会把“当下”过好。闽南人家吃青涩杨桃,常把杨桃切成星形,再蘸一点酸梅粉,酸涩便化作了清甜。换个吃法,滋味就不同,生活亦是如此:加班到深夜,抬头望一眼窗外演武大桥的灯火,像一串流动的珍珠;孩子考砸了,陪他到白城沙滩踩浪花,脚丫陷进湿沙的瞬间,笑声便响起了。当我们愿意为眼前的一切换个“吃法”,苦就未必是苦。
“讲和”,更需体味鹭岛泡茶的智慧。头泡倒掉谓之“醒茶”,二泡苦涩,三泡才出真味。生活中的许多事也需时间。生活从不会把路堵死,重要的是心里那扇窗别关死,让清风能吹进来、让月光能照进来,就像闽南人常说的“欢喜就好”,不是不求上进,而是懂得在奔跑时不忘赏景,在忙碌中留份闲心。
与生活“讲和”,便是在烟火日常里栽下自己的莲。得意时不张狂,失意时不颓唐。人生海海,日子不会永远晴朗,但心房可以永远温热。生活中允许风暴经过,也允许自己花一点时间收拾残局。只要心里的那盏“小夜灯”不灭,就总有再亮的时候。
与生活“讲和”,说到底是与自己和解。心若安然,在风雨里保持从容,于奔波中不失淡定,便是最好的活法。愿你天亮时推开窗,看见的不只是厦门蓝,还有自己眉眼间久违的松弛感。